文学救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前言

诚如耶鲁大学弗莱教授2017年在《文学理论》公开课上所言:“新实用主义在学术界的文学思考中越来越有影响力。”[2]德国布莱梅大学研究者舒伦伯格[3]的新实用主义名单上,罗蒂、戴维森、普特南、伯恩斯坦、卡维尔、费什等哲学、文学巨擘的名字赫然在列。虽然为他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实用主义纲领实难实现,但是对实用主义文学的探索必是一件极有意义的趣事。

罗蒂在美国哲学界是一位久负盛名却又极富争议的学者。他曾经在分析哲学的大本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哲学教授21年,1982年改任弗吉尼亚大学人文科学教授,16年后就任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若以1982年为分界线,罗蒂的哲学之路前一阶段可谓平坦而顺利,在美国分析哲学界声名显赫。此后,罗蒂背弃分析哲学而转向后哲学文化,最终走向文学和文学文化,被誉为“在哲学与文学之间用功最为卓著、最受人尊敬的评论家之一”[4]。虽然学术生涯的后一阶段罗蒂在哲学界屡遭质疑,地位尴尬,但是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受到文学界人士的青睐,在文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鲍曼心目中“我们时代所拥有的最伟大的哲学家”[5],罗蒂由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转而推崇文学,这一转折本身凸显了文学在新实用主义哲学领军人物罗蒂思想中的显著地位。用罗蒂的话来讲,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分子的进步经历了宗教救赎和哲学救赎阶段,当下正处于一个文学救赎的时期。[6]对罗蒂文学主张、观点及其哲学意涵深挖细思,用新实用主义的方式审视文学学科,将有助于拓展研究文学乃至世界的全新视角,丰富学界对文学内涵、意义、审美与伦理价值等的研究,助力拓宽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研究视域。

本书以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的文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管窥新实用主义理论家的文学品貌,内容涉及对罗蒂文学思想的哲学溯源,罗蒂对文学本质问题、文本的阐释与意义、文学的功能与价值等问题的考量。罗蒂的文学思想有深厚的哲学根基,与其哲学、科学、政治、伦理学思想盘亘交错、互为影响,构成一张整体的新实用主义知识之网,因此本书写作过程中,采取罗蒂实用主义哲学脉络与文学脉络并行的方法。其中,第一章追溯新实用主义文学的缘起,溯源至英美分析哲学、欧陆哲学、美国古典实用主义哲学与浪漫主义传统。第二章探讨新实用主义文学的底基,从罗蒂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对科学文化的重塑入手,论证罗蒂文学观的哲学底色。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研究罗蒂如何进一步唱衰人类文化中曾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文化,铺就文学文化的兴起之路。第四章论述罗蒂独特的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第五章探讨新实用主义视域中的文学本质问题。第六章从私人与公共两个层面分析罗蒂对文学的个人教化、社会团结伦理功能的论断。第七章论证文本阐释即使用的新实用主义文本阐释观。

由于罗蒂曾郑重呼吁“放弃理论,转向叙述”,将罗蒂有关文学的零思散见整理为“理论”,尝试构建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做法似乎有悖于其本人拒绝体系性论述的本意。然而卡勒发现,罗蒂曾描述歌德、麦考利、卡莱尔和爱默生的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类型的著作,它们既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相对短长,也不是思想史、伦理哲学或者关于社会的预言,而是所有这些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类型。按照卡勒的说法,要给这种包罗万象的类型取个名字,最简便的就是“理论”这个词。[7]如此看来,罗蒂对文学展开的跨学科、多维度思考,不失为一种新实用主义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彰扬文学及其激发的想象力,信仰文学开启的多元、对话、宽容、同情,相信文学救赎的力量终将促进人类的道德进步与社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