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战略 下接绩效:培训落地新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行动学习的五次认知迭代,大大拓展了应用空间

我与行动学习结缘已经十几年了,其间也有过不少困惑,但好在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工具运用层面,一直没有停止对其本质的探索和应用的发展。管理科学就是实践科学,我一向主张边学习,边创新,边实践,边发展。任何照搬前人经验的做法都是没有前途的,哪怕是大师的理论,也会在实践中遇到实际的挑战。为应对这些实际的挑战,免不了对理论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应性发展,于是理论会在实践中升华,实践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落地。回顾我十多年来应用和发展行动学习的过程,大致经过了几次重大的理解升华,每次理解升华都大大拓展了我对行动学习的应用空间,为行动学习注入了新的能量。

1.结构化研讨工具

我初识行动学习,是在2009年下半年用友引进的IBM“蓝色品位”课程上,该课程中安排了多次学员讨论与汇报的过程。中午我陪IBM的老师吃饭,他感慨道:“我很惊讶,像用友这样国内行业龙头的公司竟然不会用头脑风暴。”他的话深深刺激了我,我当时就反驳:“我们工作中那么高频的开会和讨论,随时都在头脑风暴,你怎么说我们不会头脑风暴?”他说:“没有过程、规则和方法工具的头脑风暴,说难听点就叫吵架。”我紧接着问他IBM是怎么头脑风暴的,才了解到IBM的ACT方法,进一步了解到GE和IBM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开展工作的情况,也了解到华润集团和中粮集团同样把行动学习开展得很好。

后来我接触到团队共创法,才知道每一个研讨环节都应该有流程和规则,这是提高团队研讨效率的关键。就算20分钟的研讨,也可以结构化定义。首先,每人独立思考3分钟,不讨论,把自己对研讨命题的核心观点写在即时贴上,每张即时贴只写一个观点。其次,每人分享1分钟:从组长的左手边开始,每人用1分钟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核心观点,其他组员不得打断。再次,自由讨论5分钟:小组内自由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桥接、延伸、整合。最后,形成结论3分钟:组长带领组员归纳总结出本小组研讨的结论。我把这个过程命名为“3153”。别小看这简短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效地防止了“大嗓门效应”,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意见,该聚时聚,该散时散,随时都可以进行,而且效果非常好。

2.经验学习方法

假如对行动学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团队研讨工具层面,会有两个弊病:一方面,很容易被流程和规则束缚,死板地运用工具,参与者未必能体验到行动学习的乐趣,思维反而会被规则限制;另一方面,行动学习能发挥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我对行动学习认识的第一次升华是发现其与一般课堂的互补性:有问题也有答案的情形适合开发课程;只有问题没有答案,要靠整合团队智慧开发答案的情形适合行动学习。正规课堂偏重理论学习,行动学习偏经验学习。这就在理论上为行动学习打开了另一扇门,接上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戴维·库伯的经验理论。库伯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四个阶段,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这四个阶段会形成一个“经验—反思—抽象—实践”的闭环。而行动学习恰恰能促成这个闭环运转,促使人们通过对具体经验的反思,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然后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经验去验证规律性认识,继而再反思,对规律性的认识进行修正和改进,接着再用修正和改进后的规律性认识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如此往复。库伯认为,人们就是在这样往复的循环中持续学习的。

行动学习中,一小组人针对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回顾并反思各自的经验,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通过对经验的提升形成对此类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检视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形成新的经验,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规律性的认识得到充分验证。理论上,这样的循环会一直往复下去。因此,行动学习中,学习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过程。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来就应该是合一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学生问他:“教授,我如果不理解一个理论,怎么能够运用这个理论呢?”加德纳回答道:“除非你运用这个理论,否则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它。”学习为行动提供指导,行动为学习积累素材,学习和行动本来就应该是交替进行的。

这次认识的升级使我在行动学习实践中有两个大的发展。其一,行动学习是没有答案的五星教学,五星教学是有答案的行动学习。二者表层互补,底层相通。其二,在课堂上开发课程,有问题即可组织行动学习,行动学习的结果就可以是课程的答案。几次行动学习之后,课程就迭代开发出来了,大大提高了我们开发课程的效率。

3.病构问题解决方法论

大约在2012年,我对行动学习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次提高受益于去GE考察,让我注意到方法技能的重要性。我做了大量对方法技能的研究后,发现行动学习就是典型的方法技能。

前文提过,我对方法技能的定义是:与具体的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抽离的、解决一类问题的流程和工具的集合。

方法技能不是用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而是用来解决某类问题的。也就是说,把具备某种特征的一类问题置入一套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流程,总能得出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方法技能源自过往的最佳实践,是从多次最佳实践中总结萃取出来的。方法技能的开发需要一个去背景化的抽离过程,人们萃取方法技能正是为了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能做到快速反应。专业人士相对普通人而言,优势之一就是他们掌握了很多方法技能,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快速地进行模式匹配,运用恰当的方法技能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年轻顾问能为世界500强企业做高端咨询,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技能;从GE走出来的职业经理人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经营环境,也得益于GE多年沉淀的各类方法技能。

为什么说行动学习是方法技能?行动学习是非常典型的一套解决某类问题的流程和工具的集合。进一步探索发现,行动学习是解决病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技能。何谓“病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问题的描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都有多种选择的不确定性问题。毫无疑问,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大都属于有问题没有解决方案的病构问题。行动学习的过程就是汇聚团队力量,用一套流程和团队思考的方法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过程。遇到问题,不怕没有解决方案,就怕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找解决方案。行动学习是整合集体智慧为病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最佳方法。

这次对行动学习认识的提升促使我进行了一轮解决问题方法论的主题阅读,最大的收益是明白了解决问题的理论都可以在行动学习中借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都可以改造成行动学习工具。另一个收益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解决任何问题前都会琢磨一下用什么方法框架去逼近想得到的结果。方法技能让我成为一个有招儿的人。

4.社会学习的节拍器

第三次对行动学习认识的升华受益于读社会建构主义鼻祖维果茨基的著作。维果茨基把大脑的机能分为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简单地说,人类和大猩猩都具备的大脑机能就是低级机能,人类独有而大猩猩不具备的机能就是高级机能。维果茨基最核心的主张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机能是人类长期社会化活动的产物,他认为社会活动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而行动学习恰恰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就启发我更大力度地挖掘行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的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深入研究,我最大的理解是:行动学习的本质是多脑联机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促进参与者学习提升。行动学习为什么要规定研讨的流程和规则?原因很简单,只要是多人参与的情境,一定会涉及同频共振的问题。行动学习就是要用一个节拍器让所有参与者在同一时刻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从而减少摩擦,能够更好地相互启发、相互借力,形成脑力聚合效应。

几年前,有人曾经质问我:“田校长,难道你真以为行动学习就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吗?”我当时也回了句狠话:“在团队中,只有不愿意用行动学习解决问题和带领团队的人,没有行动学习派不上用场的时候。”我认为只要是团队工作的情境,行动学习总能发挥作用。

这次认识的提升对我的启发有三点。第一,进一步扩展了行动学习应用范围,凡是两人以上的场景,都可以用行动学习。第二,更灵活地改造发展出很多行动学习工具,比如“用友干部与专家夏令营”的行动学习方法是我们在传统教练工具平衡轮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而来的。凡是一对一的教练工具,增加一些社会化规则都可以改造成行动学习工具。第三,行动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下实现意义协商的工具,课堂研讨本质上也是行动学习,我称之为“微行动学习”。

5.社会化经验学习

最近一次对行动学习在认识上的升华是近两年创业之后,我把经验学习和社会学习两大属性整合后产生的,源于大数据对我的启发。我用了大数据的两个重要概念来类比行动学习,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思维方式),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数据(知识经验),而行动学习就是要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场域,像市场一样,让参与者能够相互交换数据,分享算法,从而借助团队的算力和数据解决团队的问题,同时让参与者能够升级算法,个体的收获不仅有积累更多数据,还有升级原来的算法。类比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个类比使我直通社会化学习的本质,甚至完全超越了行动学习本身。

我对行动学习的定义是:行动学习就是利用有效的研讨方式,对散落在不同参与者脑海中关于某一主题的见解与智慧加以析取、整合,而这个析取、整合的过程及其结果又能够让组织和所有参与者从中受益。行动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化的经验学习,是数据的跨脑联机,是算法的优化升级。其更有价值之处在于:用我的算法加工你的数据,用你的算法加工我的数据,实现了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数据和算法的交叉迭代。

行动学习工具无非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先要商讨一个共同的参与算法而已。这个算法要达到的目的是充分激活参与者的数据,整合参与者的算法,形成达成共识的集体算法,进而加工完成一个高度共识的解决方案。我称之为“横向拉网,纵向捞鱼”。拉网是为了跨脑关联,捞鱼是激活每个参与者的知识经验。

任何有效的实践必有理论支撑,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就能够把握其精神实质,这个过程叫“借术悟道”。把握了精神实质再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就能够活学活用,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过程叫“以道驭术”。术与道不接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术也用不好。反过来,道跟术不结合,空洞虚无的道难以显现。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和创新反过来又丰富、发展自身,才体现了道和术相结合的关系。

故此,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表面,而要不断深挖,把握其精神实质。唯有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才可以大胆创新。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人们过去的成功经验,要面对的是未来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别人的实践中借鉴那些有滋养的元素,然后创造性、发展性地根据当前的目标、形式、群体特点植入一些新的元素,两相结合,发展出精神实质不走样、表现形式又与时俱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