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战略 下接绩效:培训落地新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句话讲透行动学习的精髓要义

我在行动学习公开课上,会安排学员像解剖青蛙一样解剖几个最常用的行动学习工具,让学员通过对工具的解剖,理解行动学习过程要引发的团队思维活动,彻底掌握行动学习背后的原理,理解行动学习之所以有效的底层逻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被工具束缚,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变通。《易经》有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把握了行动学习的精髓要义,才能运用自如。我把行动学习的精髓要义总结为四句偈:团队思考节拍器,个人智慧碰撞机;收集碎片找规律,利用规律解难题。

1.团队思考节拍器

行动学习的目标是激活每个参与者脑海里与命题相关的数据(知识经验),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数据和算法的交叉迭代,最后形成有相对共识的解决方案。但凡两人以上工作的场景,就会涉及思维同频的问题。参与者能够同频共振还是龃龉不合?各自的数据是相互矛盾还是相互激发?算法是相互抑制还是相互促进?要有好的结果,全靠组织者的有效组织。

行动学习工具的核心作用是规定团队的思维过程,行动学习项目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规定研讨的思维过程,催化师不过是团队思维引导师。团队思考的关键是要把控群体思维的节奏,让整个团队的思维跟随催化师既定的节奏流动。人的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感知、联想等属于发散思维,评估、决策等属于收敛思维。任何具体的行动学习工具,考察其每个环节要引发的团队思维,无非发散和收敛两种。比如,行动学习观点互碰环节就是一个发散过程,每个参与者都分享自己的观点,越多越好;形成结论环节则是一个收敛过程,要用某种规则或标准集体决策形成团队共识的结论。

如果把行动学习工具比作各式钻头的话,那么要引发的团队思维就是钻头要打的眼儿。初学者更喜欢关注钻头,专家更关注要打什么眼儿。我经常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分析各种行动学习工具,寻找其中的发散过程和收敛过程,还要思考:这个过程重事理还是重人情,是温和还是激烈——就像中医中探究各种药材的药性一样。探究的目的是下次设计行动学习项目时能想到它,我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把A方法的头和B方法的尾嫁接在一起。中药讲求各种药材的配伍,行动学习项目设计就像中药配药一样,一方面要掌握病症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种工具的药性,两方面都具备了,配伍就容易了。

当然,中药也把经常配伍的一些药做成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等。在我看来,这些现成的行动学习方法,如世界咖啡、团队共创、六顶思考帽等,不过是典型的中成药罢了。真正的名医,总能对症下药,不轻易用中成药。我们每年在“用友干部与专家夏令营”上采用的行动学习方法都是独创的,根据主题量身定制。理解了行动学习过程要引发的思维,工具就像积木一样可以灵活组合。即便我用现成的工具,也会根据命题的需要和团队的特点做适当调整。只要深刻理解了“团队思考节拍器”这一核心本质,根据命题需要组合创造全新的行动学习工具便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2.个人智慧碰撞机

行动学习有经验学习的属性,参与者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的。行动学习的命题是提取参与者知识经验的钩子,命题一出,参与者都会以命题为线索在脑海里检索自己那份相关的知识经验。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分享自己观点的时候,每个参与者都会收到与自己以前想法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能激活他们脑内更多的神经元。大脑处理信息主要靠的就是神经元,在外在的信息激发下,被激活的神经元多了,就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关联。参与者的大脑自然就进入了创造性脑力劳动状态:观点的桥接、延伸、整合等思维过程开始活跃起来。当参与者再次一个接一个地分享其上轮受大家启发后的新想法的时候,现场就出现了“用我的算法加工你的数据,用你的算法加工我的数据”的算法和数据交叉迭代现象。比尔·盖茨说过,力量并不来自掌握的知识,而是来自分享的知识。分享知识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即便学富五车,但不与人分享,也不会创造价值。行动学习过程中参与者个人有收获的关键是营造轻松愉快的场域,让参与者的数据和算法产生充分的交叉迭代。因此,我称行动学习是“个人智慧碰撞机”。

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促成并巩固学习者脑内有价值的神经元连接的过程。如何才能让参与者收获更大呢?最重要的指标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与质量,通俗点讲,就是学员产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的次数和强度。要提高产生豁然开朗的概率,重要的是营造好的氛围,促成高质量的对话。要让参与者的大脑处于轻松状态,神经元处于兴奋扩张状态。

有人问我:“最理想的场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简单点说,就是要看多少人能在研讨中进入心流心流在心理学中指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编者注状态,即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意识处于一种不设防的复原状态。所有人都特别享受那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潜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这种状态是相互感染的,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后能带动另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老师率先进入心流状态后会带动学员进入心流状态。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顿悟是一种知觉重组的现象。当猴子意识到把装东西的箱子摞起来就能够着悬挂在高处的香蕉时,顿悟就发生了。当猴子意识到装东西的箱子同时可以用来当作爬高的阶梯时,其内在就产生了知觉重组。知觉重组的本质是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某项事物或某种关系。不同的经历、不同角度的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都是促成知觉重组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斯所描述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可能发生。

多年前我给一个企业做了整整一天世界咖啡的引导,到最后各个小组汇报的时候他们领导参与了。晚上他们领导请我吃饭,问了我一个问题:“田老师,我有一个疑惑,对你也可能是个挑战。我们几十个人搞了一整天世界咖啡,最后我听了各组小组汇报的成果觉得也没什么新鲜的。我全天没有参加学习,就是让我一个人想,也能把他们汇报的结论想个七七八八来。为什么学员们还那么兴奋呢?行动学习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我略加思索回答说:“汇报的结论只是你能看到的冰山上的部分,而每一个参与者真正的收获在过程中,并且各自的收获都不一样,那才是看不见却更重要的冰山下的部分。”那位领导陷入深思,似乎悟到了点儿什么。

那次活动复盘,我创造了一个金句:行动学习中组织的收获体现在看得见的结果上,而个体的收获却在看不见的过程中。

3.收集碎片找规律,利用规律解难题

前文讲到,行动学习是解决病构问题的利器。行动学习能够群策群力地整合集体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其原理又是什么呢?针对一个命题,每个参与者都掌握部分信息,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碎片,却不能形成完整的框架概念,行动学习就是要把盲人摸象中的那些盲人对大象的经验收集在一起,再凭大家的智慧综合架构出大象的轮廓。每个参与者的智慧贡献都可以称为“碎片”,碎片收集得越多,越容易找到内在规律或深层结构。一旦找到内在规律,就可以运用内在规律解决同类问题。

从18世纪初开始,人们就陆续发现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元素,但并没有找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

1829年,德国人德贝莱纳首先对元素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从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找出了性质相似的元素组,如“锂、钠、钾”“钙、钡、锶”等。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61种元素按原子量的递增顺序排列,发现每隔7种元素就会出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如同音乐中的音阶一样。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元素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回过头来看,纽兰兹显然已经向真理迈进了一大步,只可惜当时测定原子量的方法还不够先进,发现的元素数量还不够多,所以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条件开展。

直到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所有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规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实际上是一个元素排列的架构,这个架构是通过努力发现碎片之间的关联,并试图整合所有已知的碎片规律归纳而成的。这个框架一旦形成,就可以运用它去探求那些未知的元素,比如门捷列夫就成功地预测了元素钪、的存在和位置等。

从元素周期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发现深层结构的普遍规律。首先,无规律的碎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其次,寻找这些碎片的内在关联性;再次,当找到足够多的碎片和关联后,试图架构出一个能够整合所有已知发现的框架,这个框架是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层结构;最后,依据框架按图索骥,发现那些没有被发现的碎片,解决新的问题。这个规律是被科学家们普遍采纳和推崇的。在胚胎发育遗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说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收集到足够多的碎片,并努力寻找这些碎片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只关注某些碎片。”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一刻不停地搜寻事物之间的关联,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问题。如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微小联系,就想方设法对它们进行重组,一旦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碎片,就可以把与其相关的多个碎片组合在一起了。这种填补空白的乐趣妙不可言。”我们的大脑会因为从碎片中发现关联而快乐,会因为从诸多关联中重组模式而快乐,会因为发现不同表象背后相同的模式而快乐,更会因为同一模式解决不同问题而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行动学习教学中也用了收集碎片找规律的策略。我让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典型的行动学习工具,像解剖青蛙一样分析工具应用中每个环节所引发的团队思维是发散思维还是收敛思维。全班探索出一个重要的团队思维规律,那就是交替应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反过来,又可以根据这个规律任意组合行动学习工具。现在比较流行的行动学习工具,如头脑风暴、世界咖啡、团队共创、开放空间,其形成几乎都符合上述规律。一开始人们误打误撞地发现某种研讨方式很有效,于是把其改进升华成一种工具,但并没有深挖其有效的深层原因。当这种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的工具碎片积累多了,人们就有条件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交叉类比,探索其深层结构。一旦探知了深层结构,使用行动学习工具就不需要靠偶然事件了,而是按照原理按图索骥地搭积木式组合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