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附和策略攻破心防
只要提到附和人们就会产生“讨好、攀附”等想法,其实附和更多的是为了排除异议,更好地开展工作。任何人一生之中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因为人需要认同,而认同的表现就是点头和赞美。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顾客,尽量不要发生冲突,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不要表现出来。当顾客提出一个观点,你不同意而进行反驳,那么顾客必然会继续解说。这样就造成了两个观点不同的人,为一个彼此意见不一的事情进行争论。争论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在一方不服气另外一方的情况下,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就很难进一步开展工作。
当顾客提出新观点或者你并不赞同的意见,完全可以附和一下,让顾客心里感到舒服。那么附和的作用就非常明显——起到了调节双方关系的作用。那些看似没有什么“个性”的营销员,反而善于利用附和策略,给自己的工作加分。在工作中我们更多地是在发挥自己的才干而非个性。
看戏的时候我们会在精彩的地方喝彩,鼓掌,以示对节目的赞同。而演员听到鼓掌和喝彩声会感到自己的辛苦得到了回报,就会更加投入地表演。假设演员在做精彩的表演,观众却没有反应,这样整个戏演员或感平淡无味,或心惊胆战,或感到沮丧。而无人喝采也会使观众觉得乏味。
在什么时间喝彩也是一门艺术。那些在恰当的时候喝彩的人,才是表演者的知音。而不懂却乱喝彩者,只是瞎高兴。附和也是一门艺术,在精彩的时候奉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不该附和的时候奉上,会给人拍马屁的感觉,甚至才学不高的印象。
掌握附和的时机
什么时候该附和他人?不是任何人都喜欢对方附和自己。但是交往中附和是一种谦逊和礼貌。附和的时机对了,即使那些不喜欢被附和的人,也会感到很舒服。附和的时机很重要,其实在与顾客的交谈中,只要你在认真地听,就会发现,对方语气的某些特殊的停顿,是一种暗示。这个时候进行附和,很容易使你们的谈话投机起来。当你掌握了对方谈话的节奏,不失时机地进行附和,对方会感到交谈很顺利,彼此的认可度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而对方如果滔滔不绝,讲得离题千里,怎么附和才能让对方赶紧勒马呢?交谈时话说过了头,听话者就会很尴尬,这时若说者没发觉,听者再继续附和,等于是给对方鼓励,使得对方更有兴致了,甚至敞开心扉来交谈,可能会暴露隐私。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稍微减少一点附和词,并对隐私不发表任何意见。当对方的思路逐渐转到现在的谈话上,再在附和的时候捎带地将一些产品的信息导入进来。正确的引导会使得顾客在谈话后对你产生好感,假设你过多地附和,反而鼓励了顾客暴露更多的隐私,可能隔一段时间顾客想起来,会对此产生悔意或者怨恨。
善用各类“表情”词
在听顾客说那些无足轻重的话时,或者在顾客讲自己的购买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哦”来应承,表示“我在听”。
各地习俗不同,要习惯因人而异。有的顾客不希望自己在兴致勃勃地讲话,对方却用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哦”敷衍他。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才需要考虑是不是适当地迎合顾客的话题。在美国,听者一般会用“哦”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对方的话,而在日本,假设对方在说,你只是简单地回应“哦”的话,他们会觉得受到轻视。在日本“哦”这个语气词只能是在听职务级别低的人的谈话时,才可以起到附和作用。
在与顾客交谈时候,尽量少用“是吗?”这个反问词,反问语气似乎是在质疑顾客的谈话内容,敏感的人会觉得你有轻视的心理,会导致对方的抵触情绪。而附和的时候完全可以换一个肯定的词:“这样啊。”顾客会认为他的表达到位了,可能会产生被认同感。
附和他人的行为暗含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谦让的意味,千万不要为了附和而附和,使得对方感到你不尊重他们。尤其要避免那些完全无重复的附和词,对方会感到你根本没有倾听的诚意,甚至有些不耐烦。
不存在最好的、最棒的附和语,任何附和语运用得好坏,都是看它是否适合当时的环境。顾客需要的附和语是要能给他们带来好心情的,理解他们的。比如,顾客一直强调质量,对产品有很多要求,并热衷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时我们可以附和说:“是啊,品质带来好生活,正巧我们有一款在这方面市场表现很棒的产品。”在附和中不失时机地迎合顾客的胃口,抓住顾客说话的要点来进行重点营销。
附和能够产生共同的心理感觉,做个“会听”者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听话高手。在听顾客说话的时候,不能表现得一听就明白了,会让对方感到你太容易“了解”对方,而产生担忧,不敢多谈。而如果你明明不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却装作很理解对方的样子,顾客对这样的听众也非常反感。
如何才能掌握好度?建议我们亦步亦趋。无论何时,作为听众我们都不能取代顾客的主导地位,不要在谈话过程中逐渐成了主角,使得顾客感到难为情。投入地听,适当地发表意见是最好的办法。
一个会听的人,不但能帮助顾客把话讲下去,还能调节好双方的关系。高明的听术才是交流成功的基础。附和策略使用得当,顾客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很多你所需要的信息都不必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这也保证了沟通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