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与我社长期合作的项目,自第八辑以来已正式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所收文章水平很高。第九辑共有论文22篇,译文1篇,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作者多为在这一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民族学2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本书是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组织编写的综合性系列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使用数量化方法为主、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学方法,全面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现状,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学28.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17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民族学19.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
普米族宗教的构成比较复杂,既有浓厚原始宗教成分的释毕(雅毕)教,也有高度人文化的藏传佛教,还有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杂糅遇合的韩规教。在普米族民间社会,实际存在韩规教、藏传佛教、释比教并存的局面。本论文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普米族宗教的成果,论文在吸取国内外普米族(含普米藏族)宗教研究最新成果基础上,并结合充分的实地田野调查,着重对滇西北(云南境内)普米族人的社会历史环境、普米族宗教文化现象、普米族宗教民族学26.5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调查与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调查与思考》内容有彝族撒尼人的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彝族撒尼人社会文化的变迁、彝族撒尼人的婚姻、彝族撒尼人的家庭与亲属、彝族撒尼人的生育健康、彝族撒尼人的丧葬、彝族撒尼人的节日、彝族撒尼人的语言文字等。民族学26.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守护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重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建构其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学24.6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完善我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的战略考量
本书对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和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从文化因素研究了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分析了文化因素、民族性与社会保障的内在逻辑,并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分析了民族社会发展问题,回顾和总结了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经验教训,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对策性建议,对实际工作和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族学24.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国家在场与文化调适:湘西苗族文化的百年变迁研究
百年来(1912年至今),湘西苗族文化在国家话语的导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湘西苗族文化变迁过程中,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在文化变迁中的“在场”;面对强劲的“国家在场”,湘西苗族也采取了多样的回应策略。正是在国家与民族社会的互动中,湘西苗族文化开启了现代性建构的新历程。综观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变迁进程中的“国家在场”,对于当前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旗帜民族学24.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民族符号学论文集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符号学理论框架就已经在西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上逐渐成型。而中国学界对这一学科比较陌生,存在“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不自觉地使用民族符号学的方法等。民族符号学包含着两个彼此关联的部分:一是民族学的研究者在研究民族问题或现象时有意无意地使用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二是将符号学作为一种民族现象研究的总体方法论,视民族现象为“文化系统-语言模拟系统”的一部分,可以视为文化符号学民族学22.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研究
本书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以湖南侗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探讨了新媒体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与特点,归纳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机制和特点,为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时代湖南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依据,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学22.6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本书内容涉及多民族国家建构、政治过程、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群体权利、公民权利、人们的个体发展与认同、社会团结、共同体建构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议题,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呈现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成果信息量大,联结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现实意义。民族学20.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历史实践为切入点,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观察和研究内蒙古民族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建设,使内蒙古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的历史过程,总结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参考。民族学20.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从村落共同体到新型社区: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适应
农民集中居住是政府主导的一种剧烈的农村社区变迁过程,通过对五省份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及其文化适应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不仅呈现地域上的差异性,而且呈现类型上的差异性。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变更的过程,也是其适应另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过程,更是重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过程。民族学2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
本书从语义学、语用学、民族志诗学等视角对哈尼族口头传统文类“哈巴”进行了考察,通过规范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多次定点跟踪回访,从演述情境、文学形式、传统曲调和地方性知识等各个方面对“哈巴”的文类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呈现出“哈巴”在民间传统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作者将“哈巴”定位为“跨文类”的综合范畴,纠正了以往将其仅仅视为民间音乐形式或曲艺的偏颇,颇具新意;而关于“哈巴”文类归属的“不确民族学13.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主要采取解构—重构的内容表述思路和田野表述—理论分析的分析思路,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布洛陀文化重构历程、重构的主要方式,以及重构行为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本书为作者中南民族大学的博士论文。民族学18.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6年卷第2期/总第6期)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是全国第一家以“山地民族研究”为核心主题的学术集刊,秉持“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术理念,突出“本土化,国际化,跨学科”的办刊特色,确立“贵州经验,中国实践,面向世界”的学术定位,旨在为广大学界同仁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以期推动中国山地民族经验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的学术真正融入世界学术主流。民族学17.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论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以藏族和谐心理特质的研究为例
本书采用客观理性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普通藏族成年人的心理特质做系统分析,以揭示在藏文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组织形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通过心理学层面的探索揭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本质要素,论述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状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民族学17.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民族政策在新疆教育中的实践与发展
新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国民族政策中有关平等、优先、特殊的政策在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得到具体实践。该书系统地梳理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教育优惠政策、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背景、实践过程和社会效果,并对新疆高等教育“民汉一体化教学”和“多元一体公民教育”开展了前瞻性的探讨。该书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政策中的相关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民族学17.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
本书首先从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措施和作用等5个方面,全面考察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现状。其次,从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民族团结知识的记忆情况等方面,深入考察了各民族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心理特征。第三,从父母对子女的民族社会化、父母的民族间交往行为等,考察了影响学生民族团结心理的因素。第四,对先进代表人物的民族团结心理形成的历程和人格特征进行了阐述与剖析。民族学17.6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金代汉族家庭形态研究
本书研究金代汉族家庭形态,从家庭规模结构,人际礼、法关系,收支与经济管理,宗教信仰,家庭教育,与乡村社会关系以及民间信仰七个方面,考察金代汉族家庭“大杂居、小聚居”的外在生存生活实态和内在礼、法维护与制约下的尊卑有差、长幼有序与男女之别。相较于传统家庭研究,本书试从两方面进行补充和突破:一是将金代汉族家庭研究从单纯血缘角度扩大至地缘角度,以此充分展现家庭的延展性;二是补充家庭民间信仰的相关探讨,以民族学22万字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