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云贵高原苗族的婚姻、贸易与社会秩序
本书围绕云贵高原山地少数民族“苗族”的婚姻、贸易与社会秩序,追溯了苗族婚姻交换与市场交换两种不同交换形式的历史变迁,考察了社会秩序在苗族社会的特征及其运行实况。本书并以清水江木材贸易为例,说明了苗族在面对新的市场和外界时所自发产生的“林粮兼作”和木材贸易制度之“生态智慧”。民族学15.7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概况
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与中国黑龙江省隔江相望,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人文等领域与我国沿边省区有着务实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边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九个章节,对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概况进行描述,内容涵盖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工农业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在介绍人文历史基本情况的同时,多角度地论述了近年来犹太自治州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等领域的新情况、新民族学14.7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采用田野调査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跨学科地分析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流变,阐释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文学、原始岩画、现代油画、工艺、歌舞等的审美观念、审美传统、审美意识、审美取向和审美表达。作者以文化全球化视域为基点,理论证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是鄂伦春族精神的载体与象征系统,倡导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族群性差异与跨文化认同。本书凸显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生存、生命、民族学23.4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
在全面梳理民族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核心问题,以公正的理论说服力和充足的史实材料,系统综合阐述民族史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进一步厘清我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历史事实,阐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努力尝试建构民族史学理论的初步体系,为今天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民族学26.9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西北边疆民族史地论集
蔡家艺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蒙古史及西北民族史的研究。他参加故宫满文档案汉译的整理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资料,在西北民族史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82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调查组,到新疆蒙古族地区进行考察。本书是蔡家艺先生精选的文集。民族学29.6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边疆少数民族村社治理研究:以云南省武定县插甸镇老木坝傈僳族村为个案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少数民族村社的治理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傈僳族村社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云南省武定县老木坝村为个案,具体分析傈僳族村社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效能等问题,进而提出增强傈僳族村社治理能力,提升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路径。本书对于傈僳族村社治理的研究,既有助于傈僳族村社发展,也是边疆少数民族村社治理研究的重要理论探索。民族学14.9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大象与民族学家
该书是一本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而且也颇具可读性。该书从欧洲人对大象的认知作为一个例子,开始探讨欧洲人如何通过大象建构对异域文化如非洲的想象。作者接着又扩展到欧洲人对其他民族之间的这种认知历史中,如通过马卡拉形象探讨了对印度大陆的认识历程,通过装饰花纹对西亚文化的认识,以及还有对美洲原住民和中国的认识历史等等。民族学6.8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风靡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民族学18.4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嬗变、趋同及比较:北朝后期民族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战乱频繁、各族人口不断迁徙的历史时期,在各族人口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胡汉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经过嬗变、趋同,最终在北朝后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全新的汉文化。不过在这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由于北朝后期在中国北方的农牧业地区同时出现了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两大敌对政权,分别统治着山东、关陇两大区域,由于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不同,加之进入各区域的胡族人数多寡民族学35.2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河西汉简所见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本书以汉代西北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史料,做出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同时,把民族关系史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高度结合,系统阐述汉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既重视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宏观视野观察整个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和汉王朝西北民族政策、制度的发展变迁,也重视横向影响的研究思路,探讨每一时期内民族关系、政策、制度、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羌民族学31.3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满族民间文化论文集
中国萨满文化研究,形成专门学科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当时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以北方室的名义召开了一次由贾芝所长主持,富育光先生负责安排的萨满文化座谈会,参加者有萨满、民间老艺人、故事家和萨满学者。这次座谈会对中国萨满文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中国的萨满文化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此后,中国的东北、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区,萨满文化论著民族学22.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
这本由佤族部落头人之子肖子生讲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不仅客观呈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过程,也是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践特色与基本经验的钩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与实践正确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历史见证和再现。全书由图片、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为读者再现、复原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面貌;图片则由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肖子生家庭历史照片组成。民族学19.4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6辑)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共有边疆学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社会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民族理论研究、研究评述八个栏目,内容涉滇南游记中的瘴疠研究、清代中越边疆的“禁防”与“通市”、中缅边境的哈尼人橡胶种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仪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习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历史人类学“他者”的思民族学31.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满族审美文化研究
由阎丽杰所著的《满族审美文化研究》从美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满族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满族诗歌、故事、小说、神话、满族说部、萨满神歌、岔曲、八角鼓、子弟书等文本,进而研究满族的审美思维、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美学范畴等有关满族美学方面的问题,从中探求总结满族美学规律。满族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这是人们长期忽视和很少接触的领域。民族学20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日本·世界·时代:值得我们关注的若干问题
此书为学部委员文集,作者精心选编了多篇论文,主要从中日关系尤其是经济和环境社会等角度加以讨论,对于当时、现在以及今后中日经贸的发展以及中国环境问题等论述深刻独到,很有启迪借鉴意义。民族学30.3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记录情况调查研究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东巴文献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量词、数词、副词、助词和连词八类词的东巴文记录情况。在各类词性调查研究中,我们根据语义的不同和音节的多少,又将每一类词性分成若干小类,分别对其文字记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求各自的记录特点。比如,在动词的记录调查研究中,我们描写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和能愿动词的文字记录情况。根据音节数多少的不同,又描写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民族学12.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元阳县卷)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系列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项目号13@ZH001)、“社科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本书为系列之一。本卷通过对云南元阳县哈尼族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问卷调查方式和国情调研、社会调查方式,全面系统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客观系统地反映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学30.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研究
本书研究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旨在揭示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本书从多学科视角剖析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功能,从观念、程序、礼仪、功能四个维度,考察其现代变迁状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的实际,分析其变迁的原因。结合传统婚俗文化变迁对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影响,提出传承、创新建议,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白族民众的民俗生活,实现民族科学、和谐发展民族学18.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墨玉县卷
该书立足于国家与上海市人才发展战略,从科技管理与政策视角对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及环境支持展开系统研究,关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及成长环境问题,从科技创新人才特质分析入手,考查人才成长特征、人才成长政策与组织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人才成长机理,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化,在实践上也将为完善和创新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丰富了人才成长理论,亦为科技创新人民族学29.3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西北民族论丛·第九辑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与我社长期合作的项目,自第八辑以来已正式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所收文章水平很高。第九辑共有论文22篇,译文1篇,主要内容为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作者多为在这一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民族学29万字2.3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