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现言
  • 古言
  • 青春
  • 幻言
  • 仙侠
  • 社科
  • 图书档案
  • 新闻传播
  • 人类学
  • 民族学
  • 社科总论
  • 教育
  • 作品集
  • 语言文字
  • 社会学
  • 会员

    九姓达靼游牧王国史研究:8—11世纪

    九姓达靼作为蒙古的先民,是内亚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书不仅梳理出九姓达靼在漠北核心地带的发展脉络,还对达靼与河西甘州回鹘、沙洲归义军政权、西域西州回鹘政权,以及五代沙陀王朝、契丹、北宋等各方的关系史作出了清晰的解说,为蒙古高原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也有力地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民族学25.8万字
    3.3万人气
  • 会员

    金代契丹人研究

    本书主要是从金代契丹人的军事、政治、文化等的活动、契丹人的社会组织、周边政权对契丹人的影响及金廷对契丹人的统治政策等加以论述,从而全面的廓清金代契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金政权的影响。
    民族学17.2万字
    3.3万人气
  • 会员

    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新史学经典,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警示。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帝国崩溃,民族国家兴起。在这股狂潮中,既有新兴国家的独立之可喜,也有争战残杀乃至引起世界大战这样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鉴于民族主义的盛行,乃著是书,分析民族主义的由来、种种表现及其导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开放多元的国际观,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来自卡尔顿·海斯教授的追问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当我们
    民族学17.5万字
    3.3万人气
  • 会员

    回鹘时代: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

    本书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旨在阐明10-13世纪特定的民族、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下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的演变过程。盛唐之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演变状况是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客观地再现这段历史可以弥补丝绸之路研究史上的薄弱环节,其在学术上的意义和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本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将以宋朝、西夏、辽等政权与西方的交往分为几个研究板块,以贸易线路、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内容为研究线索
    民族学24.8万字
    3.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人的本色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过去的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传统的政制,又几乎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国人勤劳、善良,却独善其身而漠视其他。当“帝国陨落”之后,他们又死扛着面子,自卑地回忆过往的唐宋荣景。
    民族学14.4万字
    3.2万人气
  • 会员

    互嵌式社会与民族团结:人类学的视角(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

    本书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探讨了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尝试通过基层社会内部多样性如何共存与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对于“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政策话语
    民族学19.8万字
    3.2万人气
  • 会员

    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2007年北京论坛分论坛文集

    《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一书,收录了2007年第四届北京论坛“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存”分论坛上的22篇论文。这些由国内外著名学者提交的论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个重要领域,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对一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核心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民族学27.8万字
    3.2万人气
  • 会员

    民族的渴望:缅北“怒人”的族群重构

    本书为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缅甸北部的“怒人”源自中国怒江地区中国怒族中的“阿侬”、“怒苏”两部,他们在当代缅甸国家民族建构中没有获得独立的民族身份,由此引发了其族群重构运动。出于对本族语言、文化保持及民族身份获取的需要,历史上交往较少的阿侬与怒苏两部实现了联合,以中国怒族的建构模式为范本,通过社会身份的强化、文化传统的重塑、书写系统的创制、怒语基督教神学系统的建立以重构作为一个完全民族实体
    民族学18.2万字
    3.1万人气
  • 会员

    世界民族·第四卷:文明与文化

    本卷按照历史分期,对世界上的各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分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明与文化,按照地区对古代世界的各个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及现代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重点介绍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现代文明的形成、现代化进程对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当代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文化成就等内
    民族学33.6万字
    3.1万人气
  • 会员

    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本书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依次对其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
    民族学17.5万字
    3.1万人气
  • 会员

    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专题研究

    《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专题研究》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书中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可以更好的学到所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就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加强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加以整理。
    民族学18.3万字
    3万人气
  • 会员

    世界民族·第七卷:欧洲

    本卷设“综述”一篇,约3万字,对该洲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进行整体性论述。内容包括该洲一般情况、人文地理特点、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种族与民族结构、宗教信仰与语言分类等。在“综述”之后,按照国家分别设置篇目。各国按基本统一的内容和结构撰写,包括该国的形成历史与独立过程;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状;政府民族政策等。
    民族学28.1万字
    2.9万人气
  • 会员

    民族学如何进步

    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阿拉伯学院承办。《民族学如何进步》汇集了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论文,围绕中国民族学理论与话语建构、民族学学科建设、民族学发展历程等主题展开论述,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派的建立建言献策。作者均为民族学、人类学界的著名专家,如杨圣敏、郝时远、王铭铭等。
    民族学20.7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多重情境下的西南民族研究:基于李绍明的民族学史考察

    书稿以李绍明为个案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对象是李绍明的口述访谈材料以及他的学术作品。文章虽涉及人物的人生历程,但却不是人物传记研究,因而不涉及对人物的是非功过作价值判断。严格说来,这项研究毋宁是“对一位人类学家进行的人类学研究”(theanthropologyofananthropologist)。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民族研究者的学术人生,去理解具有“
    民族学22.8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如何做田野笔记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
    民族学19.7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基于对云南民族歌舞的研究

    本书站在全球化、现代化迅速拓展的当下,观照歌舞这一重要传统民族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变化与走向。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民族歌舞经历着从“乡土一隅”到“大千世界”生存场域的转换,形成了从“生存方式”到“演艺产品”的形态变化,发生了从“个中自我”到“多元共生”传承群体的嬗变,歌舞的主要功能从民族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向外拓展为“文化自觉”的符号体系。民族文化总是要适应民族主体的生存需要而得以存续
    民族学18.1万字
    2.7万人气
  • 会员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九辑)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的论文集,精选了本学科论文二十余篇。本辑分为理论与实证两大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等诸多角度阐释了当下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实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理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民族学20.3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

    该书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考察宋元以来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尽管对不同族类有所记载,但更多的是关注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渐渐明晰。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
    民族学24.6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由于各民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类型也有别。河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流史。历史上河西各民族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于保障西北边疆安全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就是关于汉唐时期河西民族迁徙交流和发展演变的研究。
    民族学28.8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

    本书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缘起、共同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等。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第一轮建设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术理论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
    民族学17.6万字
    2.5万人气
上一页2/6下一页
客户端 | 触屏版 | 帮助 | 反馈 | 举报
达人推广合作:https://kol.yuewen.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B2-20090028
沪ICP备14016804号-3

客服电话(24小时):010-5935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