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断世界经济的“四维坐标”
各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救经济之手段,要么治标不治本,要么按下葫芦浮起瓢,归根结底,经济形势有其内在逻辑。经济形势峰回路转不仅受到经典意义上调控与政策的影响,最关键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变了,坐标变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下四个维度成为全球经济形势起伏变化的主轴,也构成了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坐标。
一是市场周期:因WTO释放的巨大产能进入超级过剩阶段,需要相当长的调整消化期。全球化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跨国公司更容易进入新市场,从而扩大规模并实现利润最大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前所未有的超级过剩。例如,新冠疫情发生后的两年,芯片极度短缺,2021年有1030万辆汽车因为芯片短缺而无法制造出来。作为曾经的香饽饽,芯片如今已陷入严重过剩。2024年10月15日,欧洲最大的科技公司、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业绩“爆雷”,引发全球芯片股的普遍抛售,原因是人们担心全球芯片需求可能出现衰退。不少行业分析师表示,阿斯麦的疲软,可能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一些芯片工厂的产能过剩,这些工厂在疫情期间已经囤积了阿斯麦的昂贵光刻机,并已利用它们来生产更多的芯片。阿斯麦2024年10月15日因为“技术故障”提前发布的财报也显示,阿斯麦2024年第三季度的订单只有26亿欧元,比起市场预期的54亿欧元差了近一半。同时,该公司预计到2025年,总净销售额将增长到300亿—350亿欧元(此前指引为300亿—400亿欧元),这个数字位于2022年“投资者日”提供的指引的下半部分。不唯芯片,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都概莫能外,这些代表性消费品产能过剩的背后实则是多个产业集中出现过剩之忧。背着产能过剩的包袱,经济又如何“轻装上阵”?
二是以美西方为主的反市场化:受制于全球化而严重失衡的经济体正出现推倒市场经济的逆流。正如人们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的财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无论是国际力量格局“东升西降”的变化,还是内部社会撕裂的加剧,都让美国如坐针毡。“永恒的山巅之城”口号尚未兑现,“腐败的华盛顿沼泽地”形象却已内外皆知,“锈蚀带”已广泛蔓延至美国内政外交诸多领域,维持其“一超独霸”国际地位所需的能力和道义支撑持续削弱。美国执政精英无力从国内解决问题,便企图向外转移矛盾——通过塑造“威胁”和“敌人”来挑起大国冲突和对抗,通过“集团政治”来遏制、打压、削弱对手,借此维护其地位和利益。
以这套理论为指引,近年来美国一方面实行一系列逆全球化操作,不断强化北约、“五眼联盟”等冷战时期军事联盟的产物,还打造新的小圈子、小集团,以此来挤压他国的生存空间,甚至不惜进行无底线的战略冒险来挑起地区冲突、掀起全球动荡。另一方面,逆市场化行为愈演愈烈。从当年的“广场协议”到当下针对中国的“小院高墙”,美国以非市场化手段重构此前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自己“再工业化”、重塑竞争力和维护霸权争取换挡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美国还试图攻击现有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比如持续阻挠上诉机构大法官遴选导致WTO争端解决机制停摆,使各国对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做法投诉无门。在此背景下,世界秩序也在美西方的反复折腾中加速动荡。
三是以“全球南方”为主的再市场化:与发达经济体逆市场化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市场经济的全面切换,有动力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长期以来,众多“全球南方”国家受自身资源和发展能力的约束,迫切需要获得更加平等、自主与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机会。古巴、委内瑞拉等“全球南方”国家长期遭受美西方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制裁,几乎丧失了通过全球金融贸易体系获取发展资源的外部条件;美国在科技领域推动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策略也对“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和使用新兴科技构成严重干扰与限制;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正面临不同阶段的市场经济历史演化。
正因如此,在美西方日益从负面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之际,“全球南方”国家仍然是市场化、全球化的积极支持力量。一方面,“全球南方”的崛起正推动全球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中国式现代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印度的信息技术革命、巴西的农业和资源开发等,为全球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样板和路径。另一方面,“全球南方”推动国际发展合作模式转变。“全球南方”在国际舆论中的热度越来越高,印度举办“全球南方国家之声”峰会、慕尼黑安全会议设置“南北合作”专场讨论、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发声要增进与南方国家的战略合作……显然,“全球南方”已成为影响国际格局与走势的重要力量。
四是科技文明与科技革命:无论是“互联网+”、数字化浪潮,还是人工智能,都正全面颠覆原有的人类生存方式、社会运行方式。瓦特改良蒸汽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和特斯拉的“交直流电大战”,带来了电气化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能力,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为后续(用电的)高科技产业的诞生创造了可能;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带来了信息革命,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衍生出各种细分的高端产业(如半导体产业、互联网产业等)。
如今,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经济演化的关键变量。从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4年Sora的震撼出场,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生成式AI跨越壁垒、一路狂飙,向人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超越边界的想象力和爆发力。而各类AI工具的进化和升级,将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升级重组。AI既能够向各个垂直领域渗透,如医疗、交通、金融等,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又能够颠覆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消费方式,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型消费关系,必将释放强劲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发展并非匀速向前,而是会出现阶段性的停滞和阶段性的爆发,技术的两面性与马太效应也将持续存在。无论是颠覆还是挑战,科技都以风卷残云之势搅动经济形势与世界格局。
以上四大方向性变革共同作用,构成定位世界形势的坐标系。四维定位,决定了全球经济形势并非简单好坏所能描述,这也是当下任何单一理论无法解释复杂现状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