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皇甫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皇甫冉生卒年旧说考辨

皇甫冉的生卒年,史料没有记载,唯一与其生卒有关的唐代文献亦是独孤及的《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但此序并没有记录皇甫冉确切的生卒年,只是说皇甫冉“大历二年,迁左拾遗,转右补阙。奉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阳。朝廷虚三署郎位以待君之复。不幸短命,年方五十四而没”[1]。由于此序写作时间距皇甫冉卒年颇近,故其称皇甫冉活到五十四岁当无疑问。但皇甫冉具体的生卒年却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考证,故而学界对此一直有多种说法。

一 开元二年至大历二年说

最早提到这一问题的是清代著名学者陆心源。其《三续疑年录》云:“皇甫茂政,五十四,冉。生开元二年甲寅(714),卒大历二年丁未(767)。独孤及《毗陵集》。”[2]编纂于清末的《辞源》在“皇甫冉”这一词条下给出的生卒年为公元714—767年,即开元二年至大历二年,疑即采用陆氏之说。[3]这个数字符合独孤及文中所谓“年方五十四而没”的表述。

此后提到皇甫冉生卒年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唐诗大系》中定皇甫冉的生年为开元十一年(723),卒年为大历二年(767)。[4]但《唐诗大系》对唐代诗人生卒年的表述大多都是很有问题的,这个说法更像是闻一多信手而为,并无任何佐证,连皇甫冉活到五十四岁都颠倒成了四十五岁,故不足取信。

二 开元四、五年至大历四、五年说

20世纪80年代初,傅璇琮先生在其《皇甫冉皇甫曾考》中首次详细讨论了皇甫冉生卒年问题。[5]傅璇琮不仅指出了闻一多《唐诗大系》的错误,又根据皇甫冉《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作于大历四、五年(769、770)间,推断皇甫冉即卒于大历四、五年间,并依此时间上推五十四年,估算其生年约在开元四、五年间(716、717)。傅璇琮的考证将持续了近百年的说法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考证并不足够深入,其文尚余诸多问题以待后来者深究。

三 开元六年至大历六年说

20世纪90年代初,黄桥喜在《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一文中认为皇甫冉生于开元六年(718),卒于大历六年(771)。[6]

皇甫冉有《杂言迎神词》二首,前有诗序,其序云:“吴楚之俗与巴渝同风,日见歌舞祀者,问其故,答曰:‘及夏不雨,虑将无年。’复云:‘家有行人不归,凭是景福。’夫此二者,皆我所怀。寄地种苗,将成枯草;弟为台官,羁旅京师。秉笔为迎神、送神词,以应其声,亦寄所怀也。”[7]

《新唐书·五行志》:“大历六年春,旱,至于八月。”[8]黄桥喜将此记载与皇甫冉诗序所言之旱情相附会,仅凭此一条,便断定《杂言迎神词》二首作于大历六年,进而断定皇甫冉大历六年夏尚在世。并在没有其他任何其他佐证的情况下,直接祭出了皇甫冉生于开元六年、卒于大历六年的结论。

黄桥喜的论证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其一,《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的旱涝灾害,如不标明受灾地域,一般均指关中畿辅一带。大历六年之旱灾,是否波及江南,仅据此条记载无从证实。况且,古人以农历纪年,四月即入夏,皇甫冉云“及夏不雨”,只能说明到了农历四月还没有下雨,并不能证明此年旱至八月,因而将皇甫冉所言与《新唐书·五行志》记载的大旱相联系实属牵强。其二,皇甫冉又云:“弟为台官,羁旅京师,秉笔为迎神送神词,以应其声,亦寄所怀也。”这其中就涉及皇甫曾的生平。皇甫曾大历初在京任职,约大历四年坐事贬舒州司马,大历六年早已在舒州。皇甫冉大历三年秋奉使江表,此后辞官归隐。[9]是以,皇甫冉在润州而皇甫曾在长安的时间交集即是大历四年。《杂言迎神词》二首当系于大历四年为是。黄桥喜考证皇甫冉生卒年的唯一依据不成立,因而其观点亦无法取信。

四 开元八、九年至大历八、九年说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储仲君先生相继发表了《皇甫冉考论》[10]及《皇甫冉诗疑年》[11]。二文对皇甫冉的生卒年均有论述,提出了皇甫冉约生于开元八年(720)至九年(721),卒于大历八年(773)至九年(774)的观点。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称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十五岁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12]。“右丞相曲江张公”即张九龄。《旧唐书·玄宗纪上》载:“(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正月……己巳(初六日),幸东都。……二十四年……冬十月戊申(二十一日),车驾发东都,还西京。”[13]在此期间,张九龄随驾洛阳,而皇甫冉早年亦久居洛阳。储仲君认为皇甫冉得见张九龄应在二者皆在洛阳时,故皇甫冉十五岁的时间点当在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以此推算,皇甫冉生年当在开元八年至十年[14]。这个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储仲君在旧有文献的解读和皇甫冉本人作品的系年方面,均比前人有所推进。但其用以推断皇甫冉卒年上下限的依据却值得商榷。

首先是卒年上限。储仲君考证皇甫冉的《酬张二仓曹杨子所居见寄兼呈韩郎中》作于大历七年,因而判断皇甫冉卒年上限是大历七年。[15]此诗云:

孤云独鹤自悠悠,别后经年尚泊舟。

渔父置词相借问,郎官能赋许依投。

折芳远寄三春草,乘兴闲看万里流。

莫怪杜门频乞假,不堪抉病拜龙楼。[16]

张二仓曹,即张南史。《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张南史诗一卷。字季直,幽州人。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杨子。”[17]张南史有《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18],依诗中对皇甫冉的称谓,可知诗作于大历三年皇甫冉任左补阙后。张南史诗云“闻道金门堪避世,何须身与海鸥同”,与皇甫冉诗尾联“莫怪杜门频乞假,不堪抉病拜龙楼”恰为问答,当作于同时。韩郎中,储仲君认为是韩贲,但实际上应是大历中知扬子留后的司封郎中韩洄。权德舆《唐故大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颍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云:“大历初,转运使刘尚书晏,盛选从事,分命四方,而江淮上流,为之枢会,奏改屯田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扬子留后。累岁,就加司封郎中。……六七年间,号为称职,名实益茂。征拜谏议大夫,数与左补阙李翰连上封章,极言得失。”[19]可知,韩洄大历初为刘晏荐为扬子留后,数年后又加司封郎中,在扬州任上共计六七年,在任时间最晚可至大历八年到九年。因而皇甫冉与韩洄交游的时间较难确定。皇甫冉晚年归隐润州后,与韩洄等人并非仅有一次唱和。皇甫冉另有《和朝郎中杨子玩雪寄山阴严维》[20],李嘉祐同和,题作《和韩郎中扬子津玩雪寄严维》[21],是知皇甫冉诗中“朝”当为“韩”之误,所和亦为韩洄。李嘉祐诗云“春物受寒催”,作于早春时节。皇甫冉诗颈联云:“谢家兴咏日,汉将出师年。”出句用谢家咏雪之典,喻众人赏雪之雅趣。对句则殊难解。按唐诗一般习惯,多以汉将出征指代本朝之边塞战事。以此为解,则此句当指本年有边疆战事。然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大历四年至九年并未有元月出征边疆的记载,因此二诗难以准确系年。李嘉祐大历三年(768)入京,大历四年春尚在京城,有《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证之。大历六、七年间则在袁州刺史任,可参见傅璇琮《李嘉祐考》[22]。李嘉祐早春出现在扬州,且与韩洄在扬州的时间产生交集的年份或为大历五年,或为大历八年、九年。如此,只能证明皇甫冉这两首酬韩洄的诗不早于大历五年,但若以此判定皇甫冉卒年上限为大历七年,则是不准确的。

储仲君推断皇甫冉卒年下限的依据是独孤及作《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的时间。独孤及《集序》在现存各本《毗陵集》以及《文苑英华》中均没有落款时间。但此序在明刘成德正德刻本《唐二皇甫诗集》以及《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诸本《二皇甫集》中,落款均为“时大历十四年月日司封郎中独孤及序”[23]。独孤及卒于大历十二年四月无疑[24],故此落款时间有误,当为明人编集时擅加。《四库全书总目》载:“《二皇甫集》七卷,……《曾集》一卷,与《书录解题》合。《冉集》六卷,较《书录解题》多五卷。然《曾集》前有大历十年独孤及序。”[25]储仲君据此记载认定独孤及《集序》作于大历十年。参照《四库全书》本《二皇甫集》前序文字,显然,《四库全书》馆臣在此所称之“大历十年”,仅仅是由于记错了《四库全书》本《二皇甫集》序后“大历十四年”的落款,而并非找到了此文作于大历十年的文献依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记录并不能作为独孤及《集序》作于大历十年的证据。故而,无论储仲君据此而推断出的皇甫冉卒年下限是否准确,其依据都不可取信。

注释

[1]《毗陵集》卷十三,页七,A面,《四部丛刊》初编。按:原文中“右”字后有“文萃作左”小字,据此序之题,当以左补阙为是,后文兹不赘述。

[2](清)陆心源撰:《三续疑年录》卷二,页八,A面,清光绪五年刻本。

[3]辞源修订组编:《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82页。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七册《唐诗编中》,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5]《唐代诗人丛考》,第438—439页。

[6]《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7]《皇甫冉诗集》卷上,页七,B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8]《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二·常旸》,第917页。

[9]皇甫冉、皇甫曾大历年间生平参见本章第四节《皇甫冉生平分期及年谱》及第二章第二节《皇甫曾生平分期》。

[10]《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1期。

[11]《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1期。此文有三续,共计四篇。

[12]《毗陵集》卷十三,页六,B面,《四部丛刊》初编。

[13]《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第200—203页。

[14]参见《皇甫冉考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1期。

[15]《皇甫冉诗疑年》(三续)。《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第4期。

[16]《皇甫冉诗集》卷上,页二十三,A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17]《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第1610页。

[18]《全唐诗》卷二九六,第3360页。

[19](唐)权德舆撰,郭广伟点校:《权德舆诗文集》卷二十《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20]《皇甫冉诗集》卷下,页十八,A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21]《全唐诗》卷二〇六,第2154页。

[22]《唐代诗人丛考》,第247页。

[23]见《唐皇甫冉诗集》卷首,页二,B面,明刘成德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二皇甫集》卷首,页二,B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32册,第283页;《唐皇甫冉诗集》卷首,页二,B面,《四部丛刊》三编。按:刘成德刻本为《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的底本。

[24]赵望秦撰:《独孤及年谱》,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二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

[2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集部·总集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