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皇甫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皇甫冉生平考》:皇甫冉籍贯之争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与其胞弟皇甫曾均为唐天宝至大历年间著名诗人,后世并称为“二皇甫”。

现存文献中,记录皇甫冉生平最早、最详尽的当属独孤及的《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1]。此序作于皇甫冉去世后一年,从生平、性格、诗歌创作等多方面对皇甫冉进行了概括和评价,是准确度和可信度最高的文献。但独孤及对皇甫冉生平经历的叙述非常简略,对皇甫冉科举、仕途、生卒年等重要问题均未详述。此后,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给皇甫冉作了小序[2],高仲武的小序侧重于皇甫冉的诗歌创作成就,并未述及其任何生平事迹。

唐代之后的文献中,《新唐书·萧颖士传》后附皇甫冉传[3];《新唐书·艺文志》有皇甫冉小传[4];《唐才子传》亦有小传[5]。这些后代文献的内容大抵均源自独孤及的序文,对研究皇甫冉的生平助益十分有限。

当代学术界对皇甫冉生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傅璇琮先生的《皇甫冉皇甫曾考》[6]。傅璇琮考证了皇甫冉籍贯、生卒年以及生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虽然其中一些结论可以商榷,但对后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储仲君先生陆续发表了《皇甫冉诗疑年》[7]《皇甫冉考论》[8]等数篇文章,对皇甫冉诗歌系年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虽然其诗歌系年存在不少错误,但仍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皇甫冉籍贯、生卒年等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并以皇甫冉诗歌系年研究为基础,对皇甫冉生平进行分期,编纂成年谱。

——

有关皇甫冉的籍贯问题,最早的记载出自独孤及的《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按此序标题,皇甫冉似为安定人(今甘肃省泾川县),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从之[9]。然唐人姚合在《极玄集》中称皇甫冉为“丹阳人”[10],这是史料中称皇甫冉为润州丹阳人的最早记录。北宋时编撰的《新唐书·艺文志》中亦称其为“润州丹阳人”[11]。

傅璇琮先生在《皇甫冉皇甫曾考》中已据皇甫冉家族世系,考证出皇甫冉的祖上早已南下,至其曾祖皇甫敬德时,已定居在润州丹阳县。故而独孤及所谓“安定皇甫公”仅为表其郡望。[12]

傅璇琮对皇甫冉籍贯的考证,已为学界共识,无须赘述。但黄桥喜在《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13]中对皇甫冉的籍贯和出生地提出了异议。黄桥喜认为丹阳不可能是皇甫冉的家乡,既非其籍贯,亦非其出生地。最主要的依据有二:

第一个依据是皇甫冉的《同诸公有怀绝句》,诗云: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14]

通观全篇诗意,前两句写景之中蕴含着旧国荒芜和身在他乡的流离之感。后两句写移家避地时日已久,自己的幼子已经可以听得懂本地的方言。黄桥喜认为诗中所谓“海门”为“‘焦山东北有两山对峙,谓之海门’;一说镇江以东江面,长江东流入海,至此江面愈广,故称海门”。无论取哪个义项,都必在润州境内。由此推导出“他乡近海门”一句中的“他乡”必是指丹阳。所以,丹阳绝无可能是皇甫冉的家乡。黄桥喜又以此逻辑为前提,再解此诗的后两句,则丹阳只是“冉于成年后迁居。‘童稚’指他的孩子,盖为三十岁之前来丹阳落籍”[15]。

此分析乍看似有道理,但可惜的是,黄桥喜考证“海门”时,仅从地名的角度搜取了看似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资料,完全忽略了“海门”这个词语作为一个诗词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唐诗中用“海门”这个意象并不鲜见。王昌龄《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中就有“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16];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亦有“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17]。二诗中的“海门”均不是特指地名,而是意指江河的入海口。这说明唐诗中的“海门”经常作为诗歌意象而出现,而不能作为考证诗歌创作确凿地点的有力证据。不仅如此,“海门”这一意象在皇甫冉诗中也并非仅仅出现一次。皇甫冉作于越州的五言排律《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中,就有“兵连越徼外,寇尽海门西”[18]一联。很显然,此处所说的“海门”,绝非黄桥喜所谓的润州“海门”,而是指越州的钱塘江入海口。“寇尽海门西”一句描写的是袁郎中率朝廷大军在钱塘江入海口以西的广阔地域荡平贼寇的功业和气魄。反观《与诸公有怀绝句》中,与出句中“江树”对仗的“海门”,也是一个诗歌意象,同样指江河入海口,而非润州的一个地名。将这里的“海门”附会为润州某地,并以此为孤证,断定前诗所谓的“他乡”一定是指丹阳,是极不严谨的。

皇甫冉乾元年间、广德年间均曾至越州,其中乾元元年(758)至上元元年(760)春更是客居于此,与灵一、严维、张南史、张继、朱放等诸公相酬唱。[19]此诗完全可能是乾元年间居越州时所作,既有“海门”,又具“诸公”,同时比至德年间居润州时更符合“移家南渡久”。至于方言,唐时润州与越州均说吴语。皇甫冉天宝中从未返江东,其幼子原本不通吴语实属正常。况诗云“童稚解方言”,只是说明幼子此前可能不解方言,不等于说皇甫冉自身也不解方言。

此诗中唯一需进一步解读之处即是“移家”之说。读皇甫冉诗,有一现象颇可关注:皇甫冉曾多次在诗歌中标榜自己为洛阳人。皇甫冉兄弟年少时即在洛阳,天宝年间长居洛阳。[20]天宝中,皇甫冉的《送包佶赋得天津桥》中即有“洛阳岁暮作征客”“他乡一望人堪老”[21]之句。大历中,皇甫冉在长安为官,作《冬夜集赋得寒漏》,又有“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22]之语。二诗均有以洛阳为家之意。大历三年(768)后,皇甫冉归隐丹阳老家。其《题裴二十一新园》中仍可看到“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23]之慨,可见其对洛阳情感之深,且看似并不以润州丹阳为家。然而大历年间皇甫冉辞官归隐时,洛阳早已收复,并非不可回,但皇甫冉却返回丹阳隐居,足以说明其归根之意。况且,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明确有“省家至丹阳”之说,可见其亲族尚在丹阳。因此并不能以皇甫冉自称“洛阳客”便以为得了铁证,对其出生地甚至籍贯问题妄下定论。皇甫冉对洛阳之情感深厚,大抵只是自幼长于洛阳,早年长居洛阳使然。

要之,《同诸公有怀绝句》一诗作于丹阳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其当为乾元年间作于越州的诗。黄桥喜以此诗为论据是不合适的。

黄桥喜第二个依据是皇甫冉的《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诗云:

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24]

黄桥喜认为,既是“作于‘家乡丹阳’,又谈何‘泊’”[25]?因此断定丹阳不可能为皇甫冉家乡。这个论证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黄桥喜所引的诗题并不准确。考《皇甫冉集》现存版本,最早的明影宋本、明正德刻本等诸本中,“泊”皆作“迫”。诗题以《迫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为是,意为“临近丹阳,行至马林溪处遇雨”。黄桥喜不曾校勘诸多早出版本中的文字差别,以致对诗意的理解出现偏差。若舟已然停泊于丹阳,又何谈行至马林溪?

第二,皇甫冉此诗所写之情景,颇有深意。颔联“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当为离乡之语。颈联“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指的是向着远山而行,遇细雨而不回舟,亦是离乡之意。尾联中“芳草”多喻隐士。全诗应理解为远赴他乡求官,而非从远地还家。

如此,要正确理解诗意,则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仔细考察诗中数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丹阳”这一地名。《旧唐书·地理志》载:“润州,……武德三年,……置润州于丹徒县。……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润州领丹徒、丹阳、延陵、上元、句容、金坛6县,丹徒为郡治所在。“丹阳,汉曲阿县,属会稽郡。又改名云阳,后复为曲阿。……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取汉郡名。”[26]唐代文学研究中,“丹阳”这个地名或泛指润州全境,盖因其曾为丹阳郡;或仅指润州所领之丹阳县。此二者是今人对“丹阳”这个地名的普遍理解。前文所称皇甫冉之籍贯丹阳,即指丹阳县。

但唐诗中的丹阳一词,往往并不只有这两层含义。仅皇甫冉作品中,“丹阳”一词就出现过三次。除本诗之外,另有《同温丹徒登万岁楼》[27]《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28]两首。《同温丹徒登万岁楼》作于润州州治所在的丹徒县。《太平寰宇记》载:“万岁楼。《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楼之最高者,至今存焉。’又按《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铁锁縻之方已。’”[29]诗云:“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这里的丹阳古渡,是在万岁楼上即可望见的丹徒县渡口。显然,诗中“丹阳”并非指代整个润州,也非指丹阳县本身,而是指润州丹阳郡郡治所在地丹徒县。这种用法是以州郡名特指州郡治所,与今天以某市名特指其城区相同。

《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一诗题中的“新亭”在润州最西的上元县。《太平寰宇记》载:“临沧观,在劳山。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吴所筑,(刘)宋改为新亭。”[30]诗题断句应为“丹阳东,去新亭”,意为从“丹阳”的东边去往“新亭”。润州以东为常州,诗中的“丹阳东”显然不会在常州辖内,因此,这里的“丹阳”也不可能指代整个润州,而应指润州治所丹徒县或丹阳县二者之一。但是,唐诗中提及丹阳县,又多以“云阳”等古称代之,皎然《七言送皇甫侍御曾还丹阳别业》即有“云阳别夜忆春耕,花发菱湖问去程”之语[31],上文所引的皇甫冉《题裴二十一新园》中亦有此例。故《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中的“丹阳”,亦是指润州治所丹徒县,而非其他。如此,《迫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中的“丹阳”,亦应是指丹徒县。

其次是“马林溪”。《元和郡县图志》载:“练湖,在(丹阳)县北一百二十步,周迥四十里。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32]《太平寰宇记》引《舆地志》云:“练塘,陈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为后湖。”又“湖水上承丹徒高骊、覆船山、马林溪水。”[33]可知马林溪是位于丹阳县北方的练湖的水源之一。马林溪本身的方位,《读史方舆纪要》载:“《志》云:‘丹徒境内高骊、长山诸水引流为蜃溪,宋避孝宗嫌名改曰辰溪,汇八十四汊之水而为练湖’。……又马林溪,亦在(丹阳)县西北。《志》云:‘在丹徒县南三十里,即辰溪支流也。’今有马林桥跨辰溪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皆繇此入于练湖。”[34]可知,马林溪即在丹阳县与丹徒县之间,位于丹阳县西北,是由丹阳县去往丹徒县水路的必经之路。

从“丹阳”所指之地,以及“马林溪”的地理方位,即可知《迫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当为皇甫冉与诸公乘舟从家乡丹阳县出发,北上将至丹徒县时所作。[35]明确了地名方位后,再联系全诗之意:“离家春是秋”显为刚刚离家之感慨;“细雨莫回舟”,言可回舟却不愿回,恰恰说明了离家不远,若离家千里,又岂是遇细雨便可回舟?尾联又叹归隐不得,则北上之行内心怀有矛盾,既想求官,又不舍自在。黄桥喜以此诗为据,既未解诗意,又不察诗中诸地之间的地理关系,以至论证谬误。

要之,黄桥喜质疑皇甫冉籍贯之论据皆不成立。

皇甫冉的出生地,向无文献记载,皇甫冉兄弟二人的诗歌中也不曾述及,以现存资料无法确考。通常认为,丹阳县即为皇甫冉老家,《极玄集》《新唐书》又称其丹阳人,则其出生在此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安定仅为独孤及在作序时对皇甫冉郡望的标榜,与皇甫冉本人并无实际关系。润州丹阳县为皇甫冉兄弟之籍贯无疑。若无新出文献,则此问题当无须再议。

注释

[1](唐)独孤及撰:《毗陵集》卷十三,页六至七;(民国)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版。

[2]傅璇琮、陈尚君等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78页。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1页。

[4]《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第1610页。

[5](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一册,第562页。

[6]傅璇琮撰:《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7页。

[7]储仲君:《皇甫冉诗疑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1期。此文有三续,共计四篇。

[8]储仲君:《皇甫冉考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1期。

[9]《唐才子传校笺》卷三,第562页。

[10](唐)姚合编:《极玄集》,《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第695页。

[11]《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第1610页。

[12]《唐代诗人丛考》,第428页。

[13]黄桥喜:《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按:黄桥喜在文中用了“里居”一词。“里居”一词,《辞源》中有两种解释:一谓辞官居于乡里;二谓比户相连列里以居。黄氏用“里居”替换了“出生地”的概念,却又将籍贯“丹阳说”作为驳斥的对象,显然是误用了词义,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

[14](唐)皇甫冉:《皇甫冉诗集》卷上,页五,B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5]黄桥喜:《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1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四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0页。

[17](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页。

[18]《皇甫冉诗集》卷下,页二十,B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19]皇甫冉居越州事详见本章第四节《皇甫冉生平分期及年谱》。皇甫冉与灵一等诸公相酬唱,参见(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9页。又见(唐)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毗陵集》卷九,页一,(民国)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版。

[20]参见本章第四节《皇甫冉生平分期及年谱》。

[21]《皇甫冉诗集》卷上,页二十,A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22]《皇甫冉诗集》卷上,页十二,A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按:储仲君《皇甫冉诗疑年》认为此诗为天宝中在洛阳作,详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第1期。但此诗云:“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出禁因风彻,萦窗共月来。”依“建章台”“出禁”之语,诗当为大历初在京为官时作,储考误。

[23]《皇甫冉诗集》卷上,页二十四,A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

[24]《皇甫冉诗集》卷上,页十九,《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按:原本题中“泊”为“迫”,黄桥喜据《全唐诗》作“泊”。

[25]黄桥喜:《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2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3—1584页。

[27]《皇甫冉诗集》卷下,页二,B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按:此本中颈联“丹阳”作“聊阳”,《文苑英华》卷三一二收录此诗,作“维阳”(页六,B面,中华书局1956年版,1603页),二者皆不可解。其余各本皆作“丹阳”,当以此为是。

[28](唐)皇甫冉撰:《唐皇甫冉诗集》卷五,页四十五,B面,明刘成德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按:此诗明影宋本未收录,《文苑英华》卷三一五收录,题作《丹阳东去新亭游记》(页七,B面,第1623页)。

[29](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江南东道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59页。

[30]《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二》,第1791页。

[31](唐)皎然:《吴兴昼上人集》卷四,页七,A面,(民国)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

[32](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2页。

[33]《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江南东道一》,第1764页。

[34](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南直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64页。

[35]据诗意,皇甫冉此行的路线应是自丹阳出发,至丹徒渡江至扬州,经运河北上求官,与广德年间入河南幕相合,当系于彼时为是。参见本章第四节《皇甫冉生平分期及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