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实地考察
吴铭将抹布搭在肩上,拱手笑道:“既是同乡,这顿便当结个善缘,待二位金榜题名时,记得再来照应小店生意。”
他本就没打算收钱,一来饭馆尚未正式营业,二来他不了解宋朝的物价,不好贸然要价,否则高了有讹诈之嫌,低了又折本钱。
同乡之言反倒是托词,他知道二苏来年必定高中,送个顺水人情罢了。
苏轼不明就里,只道店家慷慨,顿觉如释重负,叉手道:“眉山苏轼承店家盛情,若蒙祖宗庇佑得登科甲,定当携礼来谢。”
一旁的苏辙亦跟着叉手行礼。
“二位慢走!”
待青衫背影消失于深巷,吴铭匆匆落下门板,闭店打烊。
饭馆后厨的那扇怪门毫无疑问是一扇两界门,连接着相隔千年的两个时空。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还是学徒那会儿就听师傅说过,宋朝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源头。
在宋朝之前,烹饪方式以炖、烤为主,相对单一。
进入11世纪后,得益于榨油技术的进步和铁锅的普及,中餐的核心技术“炒”应运而生,并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而在炒的基础上,宋朝厨师又发展出煎、炸、熘、爆、煸、烧等一系列技法。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中餐的烹饪技法,在宋朝就已基本定型。
吴铭对宋朝的饮食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实地考察,先摸清本地人的口味以及本地餐饮业的现状,再做计较。
……
吃饱喝足的大小苏优哉游哉地踱回坐落于汴水河畔的兴国寺。
苏轼前脚刚跨过门槛,忽如泥塑般定住。
“怎么了哥哥?”
苏辙话音未落,已瞥见石榴树下那道负手而立的清癯身影,不是他最惧怕的父翁还能是谁?
苏洵转身刹那,苏辙膝头一软,险些栽倒。
还是苏轼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斗胆道:“爹爹归来得早……”
“早?”苏洵冷笑,“不及尔等偷食早!”
老苏本就有点郁闷。
他与大学士神交已久,今日一早,兴冲冲携拙作二十二篇往欧阳府拜谒,怎料竟扑了个空。
门房说因蔡河夜决,水漫城南,大学士已举家移居唐书局。
无奈,只能将文章交与门房,托其代为转呈。
败兴而归,归来却见禅房空寂,两个儿子竟也不知所踪,顿时火冒三丈。
苏洵踱步至兄弟俩近前,手里攥着一截三指粗的荆条。
“看来此番科举,你二人已是十拿九稳,志在必得了。”
大小苏齐齐摇头。
“那定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其注疏都已烂熟于心,不必再温习了。”
兄弟俩摇头不止。
“子由!”
苏洵陡然提高声量,手中荆条劈空一响!
苏辙双股战战,立刻回想起幼时被戒尺支配的恐惧。
“‘仁者先难而后获’,何解?”
老苏一言不合便考校学问。
苏辙冷汗涔涔:“谓……谓……”
他发誓他昨夜才温习过《论语》,但不知怎的,大脑忽然一片空白,竟是什么也想不起来。
“子瞻,你来答。”
苏轼冷静作答:“语出《论语》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安国注:‘先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爹爹教训的是,孩儿知错。”
“你何错之有?”
“孩儿今日妄图先享乐而后治学,有违圣训,委实不该。孩儿回去定当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绝不再犯!”
这套丝滑的小词,从小到大说过不知多少次,苏轼张口即来。
说罢抬眼偷看,见父亲下颌微动,心知自己顺利过关,于是垂首快步朝自己的房间走去。
苏辙面色煞白。
不怕答不上来,就怕别人答上来,哥哥一张口便是标准答案,简直不给弟弟留活路!
他试图蒙混过关:“我也知错了。”
语毕抬脚想溜。
“你站住!”
苏洵板起脸,声色俱厉:“伸手!”
苏轼不敢回头,只听见身后传来弟弟颤抖的声线:“爹爹,你听我解释……嗷!”
是夜,兴国寺僧众皆闻西厢客院传来诵经声,间或夹杂着些许抽气声。
……
“当——”
五更一至,寺庙的钟声准时将这座繁华的城市唤醒,头陀敲打着梆子沿街循门报晓:“天色阴晦!”
赶早入市的百姓闻声而起,各处城门都开了,吊桥也已放下。
酒店点起灯烛,粥铺饼铺竞相开张,茶铺也早早支起摊儿。
瓠羹店史二娘的小儿正卖力拉客:“买瓠羹,饶骨头!”
万家馒头前排起长龙,挑扁笼的小贩沿街叫卖,满载货物的太平车和骡马络绎不绝。
沿着御街,从龙津桥到大内南门的路段上,桌案之声远近相闻,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吴铭只有一个感受:卷,太卷了!
在公元1056年的开封,不曾见过凌晨四点的天空,都不好意思自称京城人。
尤其是这些搞餐饮的,半夜三更才打烊,五更便爬起来赶早市,都不用睡觉的吗!
吴铭拎着两块猪肉回到自家的小店。
这两天,他花光家中所有积蓄,逛了东京最热闹的州桥夜市,也探了十余家有口皆碑的食店。
东京七十二家正店他没探过,不作评价,但就他探过的那几家食店而言,说实话,味道稀松平常。
倒不是宋朝的厨子不行,恰恰相反,本地厨子相当厉害,仅从刀工中便可见一斑。
说句难听的,在预制菜泛滥的现代,许多饭店的厨子甚至不如古人的基本功扎实。
限制味道的主要是调料。
现代川菜里最经典的郫县豆瓣,以及豆豉酱、甜面酱、辣椒油等酱料和复合调料宋朝是没有的。
此外,现代食材的丰富程度和炊具的便利程度也远超宋朝,拿现代厨师和宋朝厨师比,属实有点欺负古人。
不过古代也有古代的优势:这肉质是真的好啊!
吴铭回到后厨,抱着两块猪肉翻来覆去地欣赏,简直爱不释手。
地地道道的土猪肉,和三四个月就出栏的商品猪判若两个物种!
在21世纪的菜市场里,能买到不掺假不注水的新鲜肉已是不易,但在11世纪,甭管是猪牛羊还是鸡鸭鹅,统统是农民自己养的土货。
瞧瞧这五花三层,瞧瞧这四肥六瘦,看着就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