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外科手术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任意部位。在过去数十年,炎症性肠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作为一种“内科病”,炎症性肠病的首选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然而,由于炎症性肠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程特点,即使进行规范的内科治疗,许多患者仍无法避免肠梗阻、穿孔、炎性包块、脓肿、肠瘘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外科手术治疗便成了挽救患者的必然选择。因此,针对炎症性肠病制订完善而规范的治疗策略,是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的带领下,是国内最早组建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团队(IBD-MDT)的单位,在IBD诊治、随访和研究等方面享有崇高的声誉。有幸作为该IBD-MDT的成员,我们团队收治了几乎所有IBD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腹部手术达600例以上,近3年微创手术占比达90%。于IBD复杂手术和微创手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在多次学习班讲课和学术交流中引起不同凡响,这使我萌动了将这些治疗经验与大家分享的想法,虽然内心十分忐忑,3年前还是将此想法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做了交流:一是国内对于IBD外科治疗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国内尚没有侧重于外科应用的参考书籍,即使是国外参考书,也没有对于微创手术的系统介绍。该想法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三位副主编虽然都是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的,但在各单位均为业务骨干。陈志辉教授全程参与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BD外科患者的治疗,尤其对微创手术治疗有深刻体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练磊教授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学习多年,深知世界一流IBD的治疗方法和水平;李明哲教授已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大家共同认为已有的IBD专业参考书偏重内科治疗和理论研究,而本书的重点是要突出其“实用性”,特别强调外科治疗策略,并附有大量手术图谱和视频,尽量精简文字,做到深入浅出,读后可以在临床实际应用。

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良性疾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腹腔内情况往往错综复杂。广泛的炎症粘连、炎性包块、脓肿和复杂瘘管形成,肠管粘连成团,肠系膜增厚易脆;有的是反复多次手术,使正常解剖层面消失,难以辨认、显露和分离,更增加了手术难度;炎性组织分离容易出血,如果层面掌握不好,极易引起组织与器官误伤,手术往往不是单一节段肠管切除吻合,而是多段肠管切除吻合。因此,大部分手术系非规范化手术,尤其对微创手术而言更需要个性化处理。此外,患者常合并有严重的营养障碍、应用激素、肠道炎症水肿、多个吻合口等危险因素,都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何精准地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时机、采取最优的手术策略和围手术期处理,关乎患者的治疗转归,同时也考验着外科医师的经验、技巧和胆识。本书对于这些复杂情况和个性化处理都有详尽的描述和展示。

IBD-MDT已成为我们的常规制度,有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参与,使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能够更加规范化、个体化。本书的作者大部分来自IBD-MDT团队,由陈旻湖教授带头,曾志荣教授、何瑶教授、陈白莉教授、谢晓燕教授、李子平教授、孙灿辉教授、叶子茵教授亲自撰写,还有毛仁教授、张宁教授等后起之秀的参与,使得本书在炎症性肠病的内镜、影像学、病理学、药物治疗以及营养学方面也着墨颇多,我们将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多学科协作凝练成各个章节,力图使读者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本书适合于从事IBD治疗的内外科医师参考,特别对三甲医院的胃肠外科医师和基层的普外科医师有明显借鉴和指导作用,更好地造福患者。在此衷心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和各位作者的辛勤付出。

由于本人能力所限,对IBD认识不够深刻,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及时指出,不吝指教。衷心感谢大家的付出与厚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BD手术团队:左一为宋新明教授,右一为陈志辉副主任医师,中间为眭思鸣医师

202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