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网络时代的反思
进入网络时代,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网络文艺为主体的大众文艺崛起成为新的“主流文艺”,网络小说、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吸引了海量的受众,这与当下传统文艺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文学为例,网络文学的读者用户已超过4亿,传统文学难以望其项背。我们不否认文艺的雅俗之分,也不必试图抹除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分野,但无论是通俗文艺还是高雅文艺,从创作动机上看,读者都是首先被考虑的要素之一。“小众”作品追求“永恒”的艺术价值,但是,文艺终究要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对现实产生影响,舍弃当下的大多数读者而寄希望于“未来的读者”,从变种意义上说意味着逃避现实责任和社会担当。因此,面对受众日益减少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反思严肃文艺的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以有效发挥文艺吸引、引导和启迪读者的作用。
与传统文艺相比,除了媒介载体和表达形式上更易于读者接受外,网络文艺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是赢得读者的关键因素。仍然以网络文学为例,与传统文学制造“痛点”不同,网络文学通过制造“爽点”征服读者。网络小说常用的建构故事的手法是“打怪升级”,即人物通过打败怪物、击败敌人或者克服困难,实现个人能力、身份地位、人生境界的进阶,或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人生目标,这些都能够产生成功的喜悦情绪。读者因此会产生代入感,跟随人物体验心理快感和精神满足感。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类型作品,都会通过满足读者对人物角色的情感期待使他们产生阅读欲望,这也是大众文学最基本的创作原理。而一部作品的成功仅靠“打怪升级”的传奇故事是不够的,更要有激起读者人性、道德、情感共鸣的价值取向,使读者能够从中读出人物“塑造自我主体性”的努力,才能真正为读者所喜爱。以《琅琊榜》为例,这部架空小说和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之所以获得大众认可,原因在于其故事围绕平反冤案、扶持明君、保家卫国、振兴山河等展开,这些情节表达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激活了潜藏在受众内心深处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在大梁危机得到解决后,萧平荆离开金陵归隐江湖,呼应的则是中国数千年来知识分子“在朝”还是“在野”的理想追问。在现实题材作品《南方有乔木》中,扑朔迷离的曲折故事背后,掩藏的是女主人公南乔与男主人公时樾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爱情的珍视,小说折射出当下青年一代的人生经历,能够促使读者思索人生的价值,具有温暖心灵、激励奋斗、涵育自我成长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目前一些网络小说中存在着放弃文学坚守、一味迎合读者的不良现象。但它们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在理想性上切近读者心灵的做法,无疑给严肃文学提供了某种借鉴。从古代的话本小说到“四大名著”,再到当代经典佳作,它们书写的现实生活和彼时的时代精神有天壤之别,但是并未因为所呈现的现实的差别而丧失文学价值。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原理》中将文学的本质归结为“虚构性”“创作性”或“想象性”,并没有呈现客观真实这一条。文学虽然是现实的反映,而人类需要文学,一定是文学提供了客观现实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假如文学只反映客观现实,读者只需要关注新闻就够了,不用再读文学作品。文学具有复合功能,不能仅作为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工具,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能够给人提供温暖的慰藉和向上的精神引领,即便是那些批判现实的作品,也是从对现实强烈的理想期待出发的。
由此可见,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现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理想的坚守。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高低,既要看在多大程度上、什么视角上反映了现实真相,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怀,更要看为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无论对于严肃意义上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大众文艺,都是一个通行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