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理想性缺失与严肃文学的境遇
传统文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告别了“流行”的“黄金时代”。分析其原因,从社会环境来看,这种变化与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社会文化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有关。特别是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且网络普及率迅速增长,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可供阅读和消费的文化资源大量增加,挤压了文学阅读的空间。而从文学自身来看,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文学观念发生变化,主流文坛开始分化。一方面,随着先锋文学的兴起,一些作品以意识流、陌生化、荒诞性等抽象的艺术形式表达自我的、私人化的感受,逐渐脱离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失去了公共担当。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大量后现代艺术手法的使用使作品变得“看不懂”。尽管探索性创作加速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进步,但却与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和审美习惯脱节。这些背离了现实主义主流传统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当时的期刊上,在网络时代来临前夕就导致读者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虽然坚持用现实主义手法书写现实题材,但在解构现实、重估价值、虚无历史等观念的影响下,观察现实的角度和对现实的感受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作品的叙事态度、格调、方向和色彩发生变化。与经典之作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理想性的存在与缺失。经典作品中那些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性灵、慰藉灵魂,给大众带来精神指引的力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非主流的人物角色、生活情态,非常态的心理性格、情绪趣味,非正向的人生走势、情感趋势等的刻意放大。受到西方悲剧哲学和生命观的影响,在当下的严肃写作中充斥着一股论调,认为书写高兴、快慰、团圆、成功的作品是肤浅的、无价值的,只有那些触及了现实禁忌和阴暗人性,反映了苦闷压抑、焦虑痛苦的社会情绪,展现了逼仄、绝望和失败人生的作品才是深刻的、有意义的。当然,我们不否认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乏令人惋惜和痛苦的悲剧发生,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进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正直善良的人性,弘扬传统美德的事情也每天都在发生。文学以批判的形式呈现被遮蔽的真相固然重要,但发现人性和生活之美同样重要。一些作家认为文学要在“可能性”上做文章,但文学不负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责任,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在文学中并无实际意义,她应当用以发现和重构人类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假如文学只会让读者产生幻灭感,其对“可能性”的探求一定是偏颇的。
严肃文学逐渐淡出大众的阅读视野,与理想性缺失不无关系。当读者只能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对现实刻板描摹,从人物命运中看到痛苦和绝望,而不能从高于现实的部分中获得精神的滋养时,阅读选择必然转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严肃文学图书印数和销量下降,纸质文学刊物难以为继的现象日趋严重。这或许与网络阅读的兴起有直接关系,但是,同样是纸质出版物,一些被称作“鸡汤文”的“浅阅读”或“轻阅读”书籍却十分流行,一些通俗小说、故事类图书也不乏读者。究其原因,除了可以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和消遣阅读的需要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可以为读者提供“营养”,哪怕“营养”仅止于对社会、生活、情感、生命等的肤浅理解。尽管它们没有什么文学性,也没有多少深邃的思想性,但是却像教科书一样,指导读者树立人生的信心、看清现实的芜杂、体味情感的温度、排解内心的苦闷等,为大众提供现实的精神帮助,这恰恰是当下严肃文学的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