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给自卑的孩子多些关注
给自卑的孩子多些关注
胡挺
因为自己任教四个班级历史与社会,所以在识记学生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早先,可能并没有发现一些孩子身上的问题。但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我才可以真正进行有效的教学、及时的辅导学生、解决学生们知识和生活中的困惑。在课堂中,我喜欢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喜欢和孩子们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我相信,眼睛是一个学生心理的窗口。通过眼神的交流,我们往往可以捕捉到一个孩子细微的内心波动。而这个牵手的故事,发生在A班,就跟我无意间的眼神交流有关。
A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相对比较内向。即使这并不妨碍我进行互动式的教学,但还是会对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直到开学第二个月,我才关注到这个孩子Z以及他身上的自卑情结。我的课堂相对比较开放,也因为深入浅出,所以学生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我渐渐观察到有个男孩子上课总是欲说还休,眼神中透露着丝丝犹豫。我起初只是简单的觉得Z同学可能是比较内向、腼腆,还可能到了青春期的害羞期。后来,我专门记住了这个孩子的面貌。然后通过一些方法,我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
我想,一个孩子产生的自卑感,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对于一个努力刻苦、积极向上的孩子,我觉得有必要的帮帮他。但,为了保险起见,我必须了解到他为什么自卑。就自卑而言,分为很多种。第一种,是学习方面;第二种,是智商;第三种,是外表;第四种,是家庭出身。为了搞清楚情况,我和A班的班主任聊到了Z。她的说法,果然和我的推测如出一辙。原来,Z不是市区的孩子,是余杭的。他的家庭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另外,该同学入学排名确实相对靠后,这些就构成了自卑的因素。
终于,有一次上到了世界气候。我看到了他嘴巴念念有词,而且是正确的答案。所以我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叫了他的名字。他起初也确实很惊讶,本能的说了一句:“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句话,再次证明了这个孩子觉得自己非常的普通。而这种自我评价,其实就是孩子内心的自卑。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有意无意都会转到这个学生的边上,一有机会就会让他回答。他对这门的学科的信心和兴趣就逐渐积累了起来。之后的小组讨论,我又让他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树立了在同学间的威信。最后,他能主动站起来发言,而且能回答的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他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可以感受,这个孩子终于变得应有的阳光和自信。
而通过这个实例,我再一次感受到:很多时候,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其实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只需要我们最原始、最真挚的爱。学生的自卑,不需要我们长篇大论,更不需要我们当头呵斥,只需要我们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关注。而这些关注,正是这些自卑的孩子最渴求的。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经历,却开启了我牵手孩子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