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
1956—1962年,勐海茶叶试验站对澜沧、景东、景谷等11个县的茶树地方品种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整理出73个品种,按茶树形态初步划分为6类;筛选出景谷秧塔大白茶、景东大叶茶、澜沧大叶绿芽茶等46个优良品种或材料,可在生产或育种领域重点利用;收集了一批品种和材料在勐海建立了原始材料圃和品种比较试验园,并由张木兰编写了《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图谱》;根据调查总结经验,写出了《关于茶树地方品种的整理和鉴定》意见,提出品种识别、产量调查、品质鉴定、品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方法,为今后的品种资源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还根据大叶茶群体中混杂有“二叶茶”“细叶茶”“红芽茶”的情况,在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后,提出大力繁殖大叶茶,一般利用“二叶茶”,逐步淘汰“细叶茶”及“红芽茶”的意见。
1957年11—12月,由勐海茶叶试验站蒋铨等人组成的普查队,对勐腊县的攸乐、易武等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走访了群众,查看了碑石记录,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论证古六大茶山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并指出“根据当时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乐、莽枝、蛮砖和革登”。
1960年,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勐海、景谷等县调查。此次调查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一株大茶树,即著名的南糯山大茶树。此树为栽培型,当时实测树高5.8m,树幅10.9m×9.8m,主干直径138cm。据世居南糯山的哈尼族种茶人已有55代推算,该茶树树龄约为800年。
1960年,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李志祥和景谷县杨寿强、勐腊县常恩禹等进行野生茶树调查。此次调查在景谷县振太公社山街管理区(今属镇沅县)海拔2200m处发现古茶树3000多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12.2m,主干直径51cm。
1961年10月,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张顺高等人,在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海拔1500m密林中发现1株野生大茶树,即著名的巴达大茶树。该树树高32.1m,树幅10m,主干直径107cm,平均叶长14.7cm,叶宽6.1cm,叶色绿,有光泽,鳞片和芽叶无毛,芽叶黄绿微紫色,花大,平均花冠直径5.5cm,花柱5裂,子房多毛,为野生型茶树。
1958年,由思茅行署农林水利局编辑《普洱茶(初稿)》一书(未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关于思茅茶树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分5章:一是栽培历史和地方品;二是1949年前后茶叶生产的变化;三是茶园管理;四是茶叶的采摘、揉捻、干燥;五是新垦茶园的管理及老茶园的改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以下6个茶区的地方品种。
①南糯山茶区。南糯山茶区有10个自然村,茶区海拔1200~1800m,坡度20°~30°,茶树为小乔木型或灌木型,南糯山大茶树即分布其中。在群体种中,按叶形或叶色划分为12种类型,在对其制茶品质进行审评后,提出大叶茶、大团叶茶、大黄叶茶、细黄叶茶可作为优良原始材料提供育种用。书中还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南糯山茶区的茶叶产量情况。
②糯福茶区。糯福茶区包括澜沧县景迈茶区和勐海县勐满茶区。景迈茶区一般以大叶茶和小叶茶为主,勐满茶区以大叶茶为主。
③易武茶区。易武茶区资源按类型分为绿叶茶、红叶茶、杨桠茶、白茶、猫耳茶等。
④景谷茶区。景谷茶区有茶园面积410hm2,主要品种有勐库种和本地种。本地种可分为大叶茶、白茶、大小绿茎茶、大小红茎茶、桠叶茶等9类,以大叶茶栽培最普遍。
⑤安定茶区。安定茶区在景东县,主要品种为勐库种和本地的绿梗大叶和红梗大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茶叶产量迅速增长。
⑥景星茶区。景星茶区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最早于1907年种茶,约有茶树5000株。
综观各茶区,大叶茶是较优良的品种资源。自1951年起,每年都引种给外省份,如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等。当时的思茅大叶茶可与福建水仙、福鼎大白茶、佛手(雪梨)、铁观音、乌龙、祁门种等著名品种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