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旧唐书》本传称刘禹锡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以刘姓地望而言,实则刘禹锡家族与彭城无关。刘禹锡远祖很可能为匈奴人,其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冀州为汉中山国封地所在,故可能为匈奴后裔的刘氏先祖遂附会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刘禹锡有中山(今属河北)人之说,被称刘中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刘亮一族随之南迁,世居洛阳,其家族墓地在洛阳和荥阳,故刘禹锡籍贯应为洛阳。刘禹锡曾祖、祖父俱仕唐为官,其父刘绪天宝末应进士,为避“安史之乱”,随家族寓居苏州,为浙西观察使从事。刘禹锡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出生于苏州,少年时期在江南度过。贞元九年(793),刘禹锡登进士第,再登吏部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由此步入仕途,此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秘书监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病逝于洛阳,赠兵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初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刘禹锡的文章,颇有名篇,如《天论》三篇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祭柳员外文》《祭韩吏部文》抒发其与柳宗元、韩愈的友情,极为感人;《陋室铭》抒写不同流俗的高洁之志,是著名的铭文。此外,刘禹锡有赋九篇,文采华赡,可读性强。但从整体上看,刘禹锡文章的成就不及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