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庖者王恢
坦率地讲,刘彻希望有一天,能有太尉、大将军或是某个将军把一份进攻匈奴的作战计划递到他的面前。然而第一个做这事的人,却是主管外交礼仪事务的大行令王恢。
当然,这并不算出乎刘彻的意料。因为王恢是燕人,做过边吏,熟知边境的情况,也带过兵、打过仗。
刘彻还记得,建元六年匈奴来人提出和亲时,群臣就“要不要继续和亲”这个问题在朝堂上唇枪舌剑,当时第一个出来表达反对意见的就是王恢。
虽然刘彻最后迫于压力未能阻止和亲,但王恢显然察觉到了皇帝内心的真正想法。
王恢这次的整个计划十分详尽,而且可行性很高:首先,由一个叫聂壹的人装作从马邑城逃亡出来的样子,去匈奴那里诓骗军臣单于,表示自己能带手下混进马邑城,等军臣单于率领大军接近马邑城的时候,便杀死守城的官员制造混乱,然后双方里应外合将马邑城一次性洗劫一空。当然,这是一个诱饵,只要军臣单于上钩,朝廷大军事先在马邑城周围布下口袋阵,便能将匈奴人一举歼灭。
王恢的计划并非空穴来风,也绝非他自己的独创。当年战国之时,赵国名将李牧曾经在雁门伏击匈奴单于,一战便大破匈奴主力十余万,换得赵国边境十多年的平静。
在朝廷主和派占上风的大环境下,王恢提出的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好了,既诱敌深入,又以逸待劳,完美避开了以往难以解决的“深入敌后还找不到敌人”的问题,真的是一个理想得不能再理想的计划!可以预见,哪怕是韩安国,也难以拒绝和反驳。
刘彻心想:看来王恢两年前站出来反对和亲,也并不是为了迎合朕的投机主义,而是真的和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朕心甚慰。”
王恢的计划里,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叫聂壹;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叫马邑城。
聂壹这个人,是马邑城的地方豪强。当然,这里说的“豪强”,大概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豪强,远比不上郭解、朱安世这样的全国性“黑社会大佬”,自然也没有能让汉武帝知道的价值。
按王恢的说法,聂壹从事的是边境贸易,据说在马邑一带也算是个人物,甚至在匈奴高层那儿也说得上话。
对于这个说法,刘彻持保留意见。一个汉人能在匈奴那里混得顺风顺水,本身就有问题,犯法的事情想必没少做。甚至不用猜也能知道,他大概没少往匈奴那边走私铁器等犯禁的物品。
但这是小事。聂壹顶多是一只硕鼠,从底下仰视确实庞大;可从刘彻的角度俯视,几乎小不可见,再肥,也不过是一只肥大的硕鼠而已。
刘彻其实知道,这样的硕鼠,在地方上是很多的,光马邑就绝不止他聂壹一只。但如何处理,这是地方官员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关心。硕鼠就是硕鼠,再多也就是一群硕鼠而已,无法撼动他的江山。
王恢在密奏中说:聂壹这个人是有爱国情怀的,他觉得任由匈奴人在边境长期胡闹下去不是个事儿,希望朝廷能以百姓的性命为先,狠狠打击匈奴的气焰。为此,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并愿意以身犯险去实施。
糊弄谁呢?!暂且不说聂壹的计划是什么,单就他主动提出消灭匈奴这事,就不合逻辑。聂壹是商人,商人以什么为先?不是天下苍生,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礼义廉耻—是利!把匈奴人都赶跑了,他跟谁做生意,赚谁的钱?
所以,估计是聂壹走私禁物的事情东窗事发,或者跟地方上的官员分赃不均,惹恼了某些权贵,让人逮了个现行。往匈奴那里走私铁器,在本朝一直都是掉脑袋的罪过—聂壹想要活命,也就只有“先将性命豁出去,将功折罪”这一条路可走了。
这应该才是事情的真相。
但如果事情确如刘彻所想,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王恢为何不据实而报,反而要给聂壹打掩护?难道说聂壹事发之后花钱买通了王恢?或者说他之所以在地方上顺风顺水,是因为上面有人—而这个人就是王恢?
刘彻希望是自己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