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地方本科院校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建成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7)大学从举办主体上分为中央部属大学和地方大学,地方大学由地方进行管理。地方本科院校,即指由地方管辖的本科类院校,包括省属、市属(主要是地级市)本科院校。高校扩招后新建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地方本科院校。
此外,我国于1993年启动了“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于1999年启动了“985工程”(旨在举全国之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211工程”大学有116所,“985工程”大学有39所。这些大学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发展势头良好,办学实力较为雄厚,基本上属于研究型大学。
因而,本研究涉及的地方本科院校特指除“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以外的其他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化发展之路。
1.2.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人才的政治思想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活动(18),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泛的定义,陈洪玲等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从狭义论者(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定义)、泛化论者(从整个管理活动的范畴定义)、中介论者(从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中观层面进行定义)、状态论者(强调培养模式是一种结构体系与运行机制)(19)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本研究界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20),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概念,包括教学活动与涉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方向性的管理活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的人怎样和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五大问题。其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相关的组织制度等五个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凌驾于人才培养目标等的上位概念。
由于人才的培养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当人们研究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的复杂现象时,如果用模式研究的方法,就能撇开那些对我们来说相对次要的因素,将事物的重要因素、主要关系、有特点的状态和主干、核心过程凸显出来,用简明化的概括便可以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认识。(21)“我们所用的汉文‘模式’一词,都不是原型本身,而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动。”(22)本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旨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的、突出的特点与特色,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本质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人才培养实践。
1.2.3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往往以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作为参照物定义。孔繁敏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的实践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将新知识用于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23)周宏、邓日成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24)
尽管表述不一,但需要明确的是:第一,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实践操作(学术型人才侧重于理论研究),注重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运用或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批判性思维(或创造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专业的实践者在复杂的情境中并非完全遵循从知识到应用的过程,现有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而要求实践者在疑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不仅是提高技能的方式,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第三,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之间的界面模糊,有一个渐进的中间地带,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培养路径上也同样如此。第四,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每种人才类型都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应用型人才也可以追求卓越发展,与学术型人才并驾齐驱,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
1.2.4 变革与转型
变革是指变动、改革,变化是指事物的形态、性质产生改变。变革与变化皆含“转变”之意,但两者又有区别。变革多指事物本质的变更,用于国家与社会层面,程度较深;变化使用范围广,多用于人与事物层面,程度较轻。变革强调主动精神,而变化无主、被动之分。
在《当代汉语词典》中“转型”指:①转变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②转换产品的型号或构造。(25)而“型”初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后来又指样式、种类(26)。转型始用于社会学领域,指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演变,后来广泛用于行政、管理领域,如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的转型。转型的内涵“包含着一种对事物主导性质准确把握的意蕴”(27),描述的是事物主导性质的重大变异而非事物局部的细微变化。因而,本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均强调本质的、深层次的重大转变。
在现有的研究中,陈新民认为转型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28)顾永安将转型的主要观点归纳成“共性和个性”说、“显性与隐性”说、“外延与内涵”说、“渐进与跃进”说、“总体与派生”说、“宏观与微观”说(29)等,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总结。
结合变革与转型的内涵与现有研究,本研究所指的变革与转型主要是指:①人才培养目标或方向的变革与转型,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②内涵上的变革与转型,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深层次的转变。③二者是行动者主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并非被动的应对行为。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环境、组织的复杂性,转型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因此转型并不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