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龛谷老人的创业故事
受访人:龛谷老人(甘肃)
汽车在山路十八弯的尽头终于不能再前进了,我和小伙伴遂以步代车,在村社长的带领下走着别人走出的“路”。几番辗转,终于找到了龛谷老人。初见时,老先生顶着一顶破旧的帽子,衣衫褴褛,正在田地里干活。凑近后,他一开口,我们就迅速被他极富生命力的磁场吸引住了。在他的庄园坐下后,我们郑重地道明来意,老先生风风火火地下瓜地里抱出两个西瓜,以作接待。接下来与他畅谈的七个半小时里,我们可谓如沐春风。

榆中县北山远景
娓娓诉平生
老先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尽管祖母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父亲上过私塾,但后来因为时代原因,父母都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龛谷老人天资聪颖,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以全县中考第二名的成绩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奈何高中三年后赶上“文化大革命”,成了“老三届”中的一员,曾梦想跃出“农”门的他就这样失去了改写命运的机会。重返农村几年后,他先是被粮食局推荐到兰州大学进修学习,后又通过刻苦学习考入兰州大学,成为名正言顺的兰州大学的学生,他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毕业后,他由县长选拔为政府秘书,县政府换届后,他又被调任为县体改办公室主任。但他认为书记并非他理想的领导,遂辞去职位,于1992年担任县建设银行行长一职。1998年行长任期结束后,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在家静养了两年。

龛谷老人(右)与访员
龛谷老人有貌美贤妻、独子和两小孙儿。其子退伍后,因过失错过安排银行工作的机会。其妻很早就从国企退休,原本打算做家庭主妇,迫于形势,在县城开了一家茶馆,日子又变得繁忙起来。
在述说时,老先生只是用他那一腔江湖侠者的口吻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这段经历,还告诫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能自杀,人到谷底,也自然会逐步向上走出来的。古道热肠、泰然自若的老先生大概是遇到过一些巨大的人生波折。
儿子失业,妻子再创业,大概是如今已年过七旬的龛谷老人舍弃安逸的退休生活,选择到旱源来开创农庄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艰辛创业路
创业那年,龛龙老人已经退休,66岁。这5年来,他一直在榆中县荒凉的北山中精耕细作承包期为30年的土地。
原单位经济困难的厨师,跟他一块出资10万元注册了现在这家农业公司(事实上是一个农庄),他还借了1万元给厨师作为注册资本,以让厨师占有40%的股份。但厨师后来挪用了1.2万元,而且干了没几年就离开了。最终,老先生出售了庄园里的牡丹花,才完成双方的交割。实际上,加上注册资本,老先生一共投入了100万元的资金,其中十几万元用于承包土地,剩余的钱用来开山、引水、通电以及购买植物种苗。

龛谷老人
问卷进行到企业运营状况部分时,老先生脸上少了许多初见时的愉悦,多了些愁思。因为初创时期的农庄并不挣钱,2017年他出售庄园里的桃、杏、梨的全部收入也才5000万元,而他在孤寂的北山中仅水电支出一项就已超过这一收入。

龛谷老人(左)与访员
当问到当地的营商环境时,老先生脸上的愁容更深了些。尽管曾经在县政府担任过中层干部,但原先的领导也已退休。因此,老先生并没有享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关照,创业时的一腔豪情反而被浇灭了许多。农庄初建时,老先生还想着政府能把他的农庄标榜为示范基地,谁知在自掏腰包让当地官员酒足饭饱之后却没了下文;在承包土地方面,当地村社长总催促他提前缴纳地租,一些村民更是将耕地划入了老先生承包的土地范围内;在申请变压器的过程中,当地电力有关部门开口就要价6万元,但老先生自己通过上网搜索,发现市场上最贵的变压器S-11,售价也不过1.6万元,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他还是向电力部门缴纳了4.5万元;不仅如此,作为农业企业,老先生的农庄最初被按0.9元/千瓦时的价格收费,也是经过一番申诉,电费才被降为规定的0.5元/千瓦时。
面对人事的困顿,老先生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和苦痛,他曾写下诗句向友人倾诉创业的艰辛:
鬼差神使汪家坪,
宵衣旰食越五春。
心血染红桃杏果,
汗水润绿杨柳荫。
白虎山尾人烟稀,
鸭儿沟沿蓬草深。
眼前颇觉路漫漫,
来日可否有光景?
除去并不理想的创业社会环境,大自然也有冷酷凌厉的一面,而且毫不逊色。榆中北部的气候干燥而多变,有时在炎炎的夏日中也会忽降霜雪。2018年4月降霜,冻得园里桃花、杏花、梨花瑟瑟发抖,这让老先生痛惜不已,纵使熟读诗书的他也冒不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佳句来。他在2018年4月7日的工作日志中写道:
连日寒袭
连日春寒停园中,
昨日冰雪存坎根。
树木花卉低下头,
杏梨果实方已空。
莹莹心中志
庄园里有北山上特有的花期延长到7月的牡丹,别有一番风骨。走在小径上,参天白杨挺立两侧,目及之处亦是一片白杨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那种坚守和豪情一如龛谷老人。随幽径走下去,映入眼帘的还有桃、杏、梨、山楂、海棠、海拉尔松、昆士兰贝壳杉……庄园边上是一片池塘,杨柳依依,倒映在碧池上,老先生说,他还要在此处建亭养鱼,以后客人来,可以在此垂钓。
老先生一边领我们在绿树成荫的桃园里原路返回,一边自豪地说:“在我来之前,这里是秃山头、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近年来附近架高桥、修铁路的工人会来我这里吃桃品杏、乘凉纳荫。他们开心,我亦欣然。”

塞上江南
回到他简朴的小屋,老先生拿出待客的最高规格——桃子、西瓜加甜饼。看着我们享用他种出的果实,他脸上显出满足二字,激动地跟我们说:“你们享受的是消费的愉悦,而我享受的则是创造的快乐。”
在老先生心中,怡苑农庄是他给家人留下的绿色银行,为子孙后代作出的长远筹划,以备不时之需;是他自己的“世外桃源”,精神家园;也是他践行梦想——把这片不毛之地变为绿洲——跨出的第一步。
他与我们在那一寸见方的小屋里谈天说地,讲到国家治理时,他引用大学者翦伯赞的观点“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又谈及佛教、道教、儒家在大国治理中的作用;讲到他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我们怎么看待“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之类的观点;讲写字时,告诉我们如何去调整字的框架构造,让我们去学习《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还向我们展示他的日志以及工作之余写下的诗……
龛合老人或许不算是一位精于计算、左右逢源的企业家,他入不敷出的农庄的收入在我国的GDP核算中甚至也显得微不足道,但他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为子孙后代的筹谋,对社会的责任感深深撼动我心。人间正道是沧桑,暂时的盈亏绝不会侵蚀他乐观、明旷的心地。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渺小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道他是“塞上褚时健,漠南袁隆平”。他摆手自谦“心中恰似五味瓶,廉颇老矣有谁问”。创业本非易事,更何况年入古稀。

怡苑农庄入口
惜别之际,龛谷老人赠我们两首曲,一是补放欢迎曲,二是欢送曲。次日,他作七言一首:
老少相会怡苑中,
万象问卷当日成。
一见如故忘年交,
天各一方心永同。
我亦愧作一首回复:
曲径通幽处,世外桃源现;
晚生腆颜至,鸿儒盎然邀。
目光炯如矩,身板矫如驹;
七十古来稀,青丝微夹霜。
文史哲政经,马列毛邓习;
学富填五车,谈笑沐风声。
有丝竹之乐,无案牍所劳;
感光阴似箭,叹世风式微。
娓娓述平生,拳拳劝后人;
萧萧杨柏寂,惺惺互相惜。
安能再促膝,续说彼生志;
胡诌诗一首,到底意难平。
调研者
黄旭美
东北师范大学2017级研究生
卢勇霏
外交学院2015级本科生
2018年甘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