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产业融合综述
一、产业融合概念
目前,学者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期探索发展阶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界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共识。
关于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来源于Rosenberg对于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Rosenberg(1963)在研究美国机械设备演化过程中,将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定义为在产品功能和性质完全无关的产业采用同一技术而出现的技术扩散。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Negreoponte在1987年通过观察技术发展趋势,分别用圆圈表示电子计算机、广播业和印刷业,圆圈的重叠部分表示这三个产业间的相互技术融合,而创新最多和成长最快的领域为这三个产业的交合处(Brand,1987)。Negreoponte这个著名的图例第一次将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融合这一观点形象地演示出来。此后,一些学者将不同产业间采用同一技术基础和知识的过程定义为技术融合(Athreye and Keeble, 2000; Fai and Tunzelmann,2001; Lind,2004)。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一些学者开始从“数字融合”的视角定义产业融合,逐渐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进行产业融合的解释。Raghuram(2000)认为,产业融合本质上是在数字技术作用下,传统与新颖的通信服务在不同的网络间共同传输的过程。Mendes(2002)认为,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技术融合是将原本分开单独的媒体融合形成一个产品,如将影像、文本以及声音等融合形成的多媒体。
部分学者从产业的视角定义产业融合。Greensteina and Khanna (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在产业增长过程中,产业间边界出现的收缩甚至消失的现象。植草益(2001)通过研究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案例,将产业技术创新和降低产业间的进入壁垒,从而提高产业间的竞争合作程度定义为产业融合。Malhotra and Gupta(2001)认为,融合意味着两个及以上不同产业的企业间的关系发展为直接竞争关系,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企业间相互发生关联的基础上。Lind(2004)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将产业技术创新导致重新划分产业边界的现象定义为产业融合。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定义产业融合,例如,欧洲委员会(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发生在技术网络平台、产业联盟和合并以及市场等方面的融合。Hacklin et al.(2005)认为,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边界的改变、原有价值链的解体、新竞争环境的形成等方面。
相对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基本沿着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周振华(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在经济结构服务化和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的基础上,产业间重新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应。厉无畏(2003)认为,产业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者不同产业间在高新技术的作用下,相互发生交叉和渗透,最后融为一体,从而产生1+1>2的经济效应和生产效应,最终产生一个新产业的动态变化过程。马健(2006)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政府规制的放松和技术的进步,引起产业交叉处和产业边界发生技术融合,进而导致原有产业产品的重要特征发生改变,同时也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重新审视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最终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化。于刃刚(2006)将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出现消失的过程定义为产业融合。胡永佳(2008)从分工的角度定义和理解产业融合,认为产业融合是将分工由产业间逐渐变为产业内,以及将产业间分工逐渐内部化的过程。
二、产业融合模式
对于产业融合模式,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产业融合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Greensteina and Khanna(1997)从技术角度出发,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式融合和补充式融合,替代式融合是指用一种技术取代另一种技术,补充式融合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技术比单独使用一种技术时能取得更好的效应。Pennings and Puranam(2001)将这种分类法进一步扩展,从市场的角度增加替代——补充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分为需求方融合和供给方融合,需求的角度主要为产品融合,供给的角度主要为技术融合,这样,产业融合分为供给替代性融合、需求替代性融合、供给互补性融合和需求互补性融合。在这些分类基础上,Stieglitz(2002)进一步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这是一个2×2矩阵。从供给的角度,技术融合为使用同一技术生产不同产品或提供不同服务的过程,这可进一步分为技术替代型融合和技术综合型融合两种类型。从需求角度,产品融合是指在产品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提供互补型产品或替代型产品,这又可进一步分为产品替代型融合和产品互补型融合两种类型。此外,Greensteina and Khanna(1997)同样从价值链角度,将产业融合分为采购融合、生产融合以及营销融合,并认为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发生融合将会引起另一个环节的融合。Malhotra(2001)从机构融合和功能融合的角度,[1]将产业融合分为高机构和低功能融合、低机构和高功能融合、高机构和高功能融合。Hacklin, et al.(2005)根据融合技术的新颖性程度,将产业融合分为横向融合、应用融合以及潜在融合。厉无畏(2002)将产业融合从产业类别的角度,分为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三种模式,而聂子龙、李浩(2003)在这三种融合模式上增加“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模式。周振华(2003)将产业融合划分为互补型融合、替代型融合以及结合型融合。互补型融合和替代型融合实质上是保持产品的独立性,使得单个产品并入同一元件集合体或标准束,从而形成互补或替代型产品;结合型融合为在功能渗透的作用下,将原本独立的产品在同一元件集合体或标准束下,消除各自的独立性,完全融合为一体。胡汉辉、邢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产业渗透、产业重组、产业交叉三种模式。马健(2006)根据产业融合程度和市场效应大小,将产业融合划分为部分融合、完全融合以及虚假融合三种模式。
三、产业融合效应
对于产业融合效应,国内外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基于案例进行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基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Hacklin, et al.(2005)以ICT产业为案例,认为产业融合使得创新过程从累积性转变为高突破性,提出累积性创新融合会产生突破性效应,从创新类型与各自生命周期阶段的技术轨道相结合的角度突出技术融合的效应分析。Niedergasselr, et al.(2007)以化学及其相关产业为例,说明化学产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竭力寻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效应主要是为了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改善产业绩效、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周振华(2003)分析认为,产业融合的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看,将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从而增强市场竞争性,这是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微观经济效应,同时也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中观层面上看,产业融合将引起产业结构演变、产业间关联性、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带来巨大的增长效应。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从微观经济效应来看,产业融合的效应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企业战略相对稳定性与熊彼特式创造性破坏之间的矛盾;②集成式系统需求与一致性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③多点竞争与战略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④由兼并特别是混合式兼并造成的企业控制权的多变与企业战略实施之间的矛盾;⑤不可识别的动态产业环境与传统战略分析框架之间的矛盾。余东华(2005)认为,产业融合将优化市场结构,转变企业的市场行为,不断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使其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变,从而有利于产业绩效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效应的扩大。陈柳钦(2006)认为,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具有组织性结构效应、创新性优化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区域效应。唐昭霞、朱家德(2008)认为,产业融合将推动产业结构跨越式优化升级以及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郑明高(2011)认为,产业融合具有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剧市场竞争、拓展产业价值链、催生新的合作形态以及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效应。
[1] Malhotra(2001)认为,在顾客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具有替代性或互补性时,即发生功能融合(functional convergence);企业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之间存在联系,并生产或销售这两个产业的产品,即发生机构融合(institutional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