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制造业竞争力内涵综述

一、制造业竞争力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对竞争力进行研究。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开始研究美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1983年,日本通产省对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1983年英国、1985年德国相继对本国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目前,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每年出版国际竞争力报告。Port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产业竞争力这一概念,并提出“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四个基本因素,以及 “政府”与“机会”两个外生因素,这为研究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制造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对于制造业竞争力,国内外学者给出不同定义。千庆兰(2006)认为,制造业竞争力是指制造业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综合实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杨洪焦、孙林岩、宫俊涛(2007)认为,制造业竞争力是指制造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所具有的持续、高效创造价值的能力。徐斌(2009)将制造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能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同时,一些学者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如赵文丁(2003)、赵彦云(2005),这里一些评价指标侧重于政策性的解释,没有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进行特定的分析。

金碚(2003)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竞争力的实质是指经济效率或生产效率的差异,对于竞争力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本—价格差异化现象,制造业竞争力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类,比较优势倾向于一个国家所具备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则强调产业发展所采取的策略。同时,Porter(1980, 1985)、Krugman(1993)等学者都一致认同竞争力的实质是生产效率的观点。Hayes(1984)、Hayes and Wheelwright(1985)均认为,效率是反映竞争力强弱的极为重要的指标。Oral(1993)基于企业数据构建竞争力模型,也论证了这一观点。而Oral, Cinar and Chabchoub(1999)通过构建基于效率参数的产业竞争力模型,从产业层面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李金华、李苍舒(2011)认为,制造业的升级是优化制造业行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增加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黄群慧(2015)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产率提高,不能仅仅依靠三次产业数量比例来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而应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

二、制造业竞争力内涵界定

为更好地理解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实质,有必要结合我国目前制造业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制造业借助先行一步的市场化改革,经过30多年,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总量上不断增长,行业结构上不断优化。从总量上看,根据我国工信部数据,2011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为19.80%,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1]从行业结构上看,我国制造业基本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特别是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资本密集型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较快,但是所占比重依然较低,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例一直低于5%,还处于比较薄弱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例如,高技术含量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低度化问题突出,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正面临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压力,并且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方面,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主要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金碚(2003)认为,劳动力和资源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样,如果想将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根据维多尔恩(1949)提出的维多尔恩定律,生产率变化与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即生产率的增长将导致产出的增长,这样,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以较少的投入生产出较多的产出,而产出的增长却与生产率密切相关(王亚男,2011)。同时,根据Porter(1980,1985)、Krugman(1993)、Hayes(1984)、Hayes and Wheelwright(1985)、Oral(1993)、Oral, Cinar and Chabchoub(1999)、黄群慧(2015)等的观点,结合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本书认为,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主要通过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来实现,因此,本书将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与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二为一的。[2]

[1] 资料来源:http://www.askci.com/news/201211/27/15113703.shtml。

[2] 国内部分学者已采用这一观点进行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例如,顾乃华(2006)、王亚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