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制度与金融发展:令人不快的真相
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为世界带来了灯泡和其他诸多富有启发性的想法,是一位拥有上千项专利的杰出的发明家,他在招募工程师时会采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他总是邀请入围的候选人(那些他认为在技术上能够立即胜任工作的人)共进午餐并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他的目的不是检查他们的餐桌礼仪是否优雅得体,而是尝试从他们最不自觉的行为中推断他们的决策过程。他所观测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他的交谈对象们是否倾向于在食物一端上来,还未品尝就撒盐加胡椒。就是这种简单、司空见惯、通常是下意识的行为使候选人丧失了录用资格,因为它透露出了一种不称职的倾向,即并非出于思考和对证据的检验做出决定,而是盲目地受本能驱使。
许多从事发展中国家制度发展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今天仍可能犯爱迪生所鄙视的那种“巴甫洛夫行为”。只是简单地看到工业化国家体制发展的现状,便认为已确切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评估。他们机械地将这些国家的政治、行政和金融制度加以对比,而无视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他们在贫富国家之间找到一些差距,并由此自然而然地推出一个通用的改革议程和一些政策建议而不是基于无可辩驳的证据。而且,他们还忽视了那些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有这些经济体成功的发展历程都源于它们的政治、行政和金融制度尚有欠缺之时。所有国家都有完善治理的需要,这种广泛的(和多少有些抽象的)直觉有着强烈的伦理和理论基础:维持经济增长,确保共同繁荣,同时建立社会信任和促使局面稳定,这些都是该做的正事。但是,那种认为低收入国家应该以高收入国家的治理制度作为它们发展起始点的传统观念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和不合历史的幻想。
本章驳斥了在发展经济学中流行的对政治和金融制度的线性的和几乎是目的论式的处理方式,简要地讨论了现有的理论问题,并建议政策应兼顾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即体现不同水平的重要性。本章认同制度发展问题确实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这一观点。但是,与传统观点相反,我们认为,制度问题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许多贫穷国家在治理与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广为人知的缺陷,通常所反映的是其发展水平的低下,以及失败的政府干预和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所造成的扭曲的后果。
本章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通过对治理概念的分析,阐述政治和行政制度的概念。第二部分关注金融体制。与流行的看法相反,本章认为在达到与之相应的收入水平之前,第三世界国家可能并不需要第一世界的金融制度。比起建议把类似第一世界的治理和金融制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配方和先决条件,发展经济学家更应设计出与当前比较优势和现有企业结构相匹配的政策框架,从而提供最大的成功可能性,同时将寻租和政治俘获的机会减至最小。拥有竞争力的企业的兴起和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会引领制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