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奇怪的化石
恐鸟以夫妻为单位在岛上栖息,遵循严格一夫一妻制,配对的恐鸟只有在其中一只死去后另一只才能另寻配偶。
1839年,一个叫鲁尔的新西兰外科医生带了一块从未见过的骨骼化石来到伦敦,他希望比较解剖学家欧文能对这块化石做出结论。
欧文先是告诉鲁尔这是一块牛骨。鲁尔感到很茫然。后来欧文重又认真辨认,才发现这是一种新西兰特有的但尚未定名的化石鸟。
鲁尔带着不少疑问回到了新西兰,他后来听说在新西兰生活了数百年的毛利人和玻利尼西亚人见过这种身体庞大、却没有飞行能力的鸟。1350年,毛利人划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首批毛利人一上岸,就见到一只只又高又大的鸟走来走去,吓得他们恐惧万分,慌忙逃回船上,毛利人把它称作“摩亚”。
为恐鸟命名的鸟类自然科学家查理·欧文,他也是为恐龙命名的第一人。
在为恐龙命名两年后,欧文把这种大鸟命名为恐鸟。
欧文把它称作“恐鸟”可能有“巨大而令人恐惧”的意思。事实上,恐鸟的身体的确十分高大,普通的有3.2米高,大的可以高达4米,体重达270公斤,比现代的鸵鸟要高一倍,但比马达加斯加的大象鸟要短小。尽管恐鸟身体高大,但胸骨平坦,又没有翅膀,因而不能飞行。这说明恐鸟的祖先开始是凭着健壮的奔跑速度而幸存下来的。
恐鸟是一种“巨大而令人恐惧的鸟”,最高者可达4米,现代的鸵鸟比之不及。恐鸟身体高大,却胸骨平坦,没有翅膀,是又一种巨大而不能飞行的鸟。
尽管恐鸟身体高大,但胸骨平坦又没有翅膀,因而不能飞行。这说明恐鸟的祖先开始是凭着健壮的奔跑速度而幸存下来的。
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外,其他全都是黄黑色相间。它大都生活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低洼地和靠海岸的林子里。食浆果、草籽、根茎和昆虫。恐鸟的雄雌配对形式相对稳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由于恐鸟大多栖息林中的草地,食物充足,也没有可威胁的对手。
据称,800万年前,恐鸟就在新西兰生活,曾一度繁盛,达15种之多,其蛋大如篮球,约十几公斤重,一个恐鸟蛋相当于200只鸡蛋的重量。
936年在北坎特布里的庇内米德山谷新西兰农民瑟夫·霍格登和儿子罗布动手掘一个掩埋自家那头老马的坑时,他们发现了一些形状奇异的骨头——新西兰独有的恐鸟的骨骼。
当古生物学家在那片地里发掘时,他们发现在12000多平方米的沼泽地中大约有800多只恐鸟的骨骼。以前从未发现过如此众多而几乎是完整的鸟骨。
人们长久困惑于为何恐鸟骨骼集中在新西兰的灰岩坑内。最后,自然博物学家们这样推断:这些大意的鸟在走过这片松软危险的泥炭沼泽的表层时陷入淤泥之中,并在这条路上埋了几千年。
在庇内米德山谷第一年的发掘中,云集在那里的古生物学家们搜集到了50具骨骼,其中包括7种恐鸟品种。除了许多较小的恐鸟外,还有一些巨鹰。此外,还发现了一枚碎蛋的残片。在经过几个月的复原后,显示出这枚蛋长2.11米,直径为1.5米。
发现恐鸟骨骼的一些熔岩地带,估计已有200万~800万年的历史。但是,波利尼西亚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到达新西兰时,已知仍有两种恐鸟生存着,因为它们的骨骼是从毛利人祖先的营地里发掘出来了。
恐鸟(手绘)
现代地质学认为,目前的南美、非洲、大洋洲、印度、马达加斯加和南极洲等陆地是由一块叫做冈瓦纳大陆的古大陆裂解形成,而平胸鸟是冈瓦纳古大陆特有的生物群,研究它们的进化,有助于研究冈瓦纳古大陆的裂解、漂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