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上海自贸试验区五个片区的改革成效
3.3.1 保税片区的改革探索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20.72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8.78平方公里)以及陆家嘴金融片区(34.26平方公里)、金桥开发片区(20.48平方公里)、张江高科技片区(37.2平方公里)。
保税片区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园区组成,面积28.78平方公里。2013年9月,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就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片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激发了企业活力,成为保税片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前,保税片区已有企业8000余家。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制度创新试点,吸引了大量中外企业入驻。截至2018年6月,保税片区累计新设企业3.07万家,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1281个。2017年保税片区注册资本合计2500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12亿元,实现税务部门税收666亿元,年末从业人员31.67万人。
2013年之前,保税片区90%左右的企业集中在贸易、物流、加工制造三个行业。经过5年建设,这三个行业企业总数增加了1万家,但占比下降到58%。与此同时,新增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占比达到35%,形成了商务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的新三大行业。多年来,保税区域实现了区域经济规模年均增长9%、进出口额年均增长5%的持续发展。
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让区内一线进境货物入区时间平均缩短2—3天,进出境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水平下降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减少10%以上。跨境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展,鼓励890家企业发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95家企业参与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2369亿元,占全市的50%。
2017年,保税片区已入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总部、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贸易型总部等企业196家。2017年保税片区总部经济企业完成经营收入10543亿元,占保税片区比重53.0%;完成税务部门税收276亿元,占比41.4%,完成进出口额2431亿元,占比26.4%。其中,经过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认定的地区总部有83家,占全市13%,占浦东新区30%。专业贸易平台集聚功能也进一步显现,形成机床、酒类、化妆品、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6个销售规模千亿级、10个销售规模百亿级的平台。
例如,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智能制造专业贸易平台,占地10万平方米。该平台为企业提供保税展示销售、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法定检验、技术交流、专业演示培训等六大核心服务功能。目前,已经吸引了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医疗设备等,已成为全球机床巨头集聚的场所。其中,全球机床100强企业中,41家已经成为该平台的客户,33家企业建立了展示、技术服务、仓储、办公等业务模式。
保税片区有上海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等基础设施。上海外高桥港和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港的主体。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3638万标箱,已经连续8年全球排名第一,依次排名有新加坡、深圳、香港等。浦东国际机场是国内第二大机场,年旅客量达到6000万—7000万人次。
保税片区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以同行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目前已有贸易业、航运物流服务、专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金融服务等五大产业集群。2017年保税片区投资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达到19909亿元。其中,贸易业经营总收入17102亿元,占比85.9%;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469亿元,占比7.4%;专业服务业556亿元,占比2.8%;加工制造业产值644亿元,占比3.2%。
2017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7.92万亿元,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7.79万亿元,上海口岸占全国的比重为28.5%。保税片区口岸货物进出口额7.16万亿元,占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货值的90.4%。
3.3.2 陆家嘴金融城的改革探索
根据国务院《深改方案》,陆家嘴金融片区(含陆家嘴金融城和世博地区),面积34.26平方公里。在实施过程中,上海将陆家嘴金融片区分成两个部分,陆家嘴金融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地;世博地区,中央企业总部集聚地。
陆家嘴金融城(约24平方公里)是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立的国内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0多年发展,形成以金融、航运服务和商贸为主导,会展、旅游业为补充的“3+2”产业体系,以浦东新区1/40的面积贡献了1/4的财税总量。2015年4月,被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近三年来,主要变化有:
陆家嘴金融城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对标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借鉴国际先进治理经验,打造一个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增强金融城的全球影响力。
在全国率先实施“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架构。“业界共治”是指充分实现业界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链等方面公共治理的意愿,发挥业界在产业发展、行业自律、密切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的作用。“法定机构”是指由浦东新区政府发起设立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作为金融城法定的管理服务机构。
“业界共治”模式充分考虑了市场和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需求。通过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模式,提升推进金融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浦东新区政府联合业界发起设立了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作为金融城业界共治和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理事会成员突出金融并涵盖航运、商贸、专业服务业等各领域,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
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陆家嘴金融片区区域新增企业8000多家,是扩区前同期的2倍多,其中,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增加98家,达835家,增强了金融核心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新增金融机构中,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全国第一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申港证券;全国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中远海运财产自保公司;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营利性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等;全国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市奋迅律师事务所。
2015年9月欧洲最大独立资产管理机构——安本资产管理集团独资设立的安本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落户陆家嘴,成为全国第一家落户境内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18年5月,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机构中,已有贝莱德、领航、富达国际、摩根大通、安联保险、纽银梅隆、安盛集团、德意志银行8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了资管类外商独资企业(WFOE),已有41家全球外资资管机构选择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注册和经营地,注册资本总额近5亿美元。
陆家嘴金融城聚集上证所、保交所等13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自上海自贸区扩区以来,黄金国际板、保交所、沪港通等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性平台落地运行。
2016年6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挂牌成立,推动上海形成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2016年12月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推动形成统一有效的信托市场。2017年12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设立上海总部,将人民币债券跨境发行中心、人民币债券跨境结算中心、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中债估值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等一系列核心功能集群落户浦东。2018年3月中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
开设“陆家嘴金融城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单窗通办”功能拓展。发布《陆家嘴金融城打造全球最优金融科技生态圈计划》,联合业界推出金融科技“陆九条”2.0版。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实行“一对一”招商联络员制度、企业“首问”责任人制度、“楼小二”专人服务机制、“LuTalk”大讲堂以及24小时不下线的“网上金融城”,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精度和准度,提升区域国际人才服务能级,营造浓厚的金融城文化氛围。
探索形成了涵盖标准监管、科技监管、梯度监管、协同监管、业界监管等“五位一体”的类金融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方法,即“5类监管+3张名单+1个业界平台”,3张名单是指“潜在风险名单”“重点监测名单”“预警处置名单”,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强分析研判和动态发现。
3.3.3 世博地区的改革探索
世博地区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核心地块,故得名,约10平方公里。世博地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核心滨水区,有成片滨江可开发用地和优美滨水临湾景观。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世博地区被纳入。近三年来,世博地区发展很快。
世博地区已规划的地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有27幢央企大楼,9.5公里的生态滨江岸线。目前,已有24家央企入驻,如宝武钢铁、商飞、华电等,成为上海市央企集聚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18年上半年,世博园区就有6个项目落地,涉及募集及注册资本240亿元。
在央企带动下,世博地区已确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服务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1%,较2016年末数据上升31%。其中,产业金融、航运金融、文化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已集聚了900多家以产业金融为主题的金融、非银金融、投资类公司,约占区域企业法人总量的10%。
此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大歌剧院、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行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落户世博园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世博展览馆、民生美术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也已投入运营,集合总部商务、文化会展、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等功能的世博生活带。
近年来,积极搭建高能级功能平台,成立国内首个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发挥“融合发展、投资合作、产业配套、创新示范”作用。2018年9月,央地融合发展平台举行的央地融合投资信息对接会上,涉及项目金额更是达到350亿元,涵盖建设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等研发龙头企业落户,能源、核军工装备等实体开发,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等新业态探索等。
成立浦东首个电竞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挖掘自贸区制度优势,按照上海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核心功能区发展的各项要求,会同世博地区更多的场馆空间、市场主体以及专业第三方一起,打造围绕电竞行业发展的产业资本平台、综合性赛事平台、展会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培育电竞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推动建设电竞比赛运营、电竞人才服务、电竞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营造国内著名电竞企业、俱乐部落户扎根的良好环境,打造电竞产业的完整生态圈,更好地服务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电竞产业。
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还引进支持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行中心研发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关税应用系统(SmartFTAX),日前该系统已在上海正式启动上线,为企业提供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关税的一站式查询及应用解决方案;引入国际商会(ICC)上海代表处,支持其通过深化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支持落户世博的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上海代表处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上海优质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名品展”、中国数字贸易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
不断探索推进建设领域审批改革,取消环评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推进环评登记审批改备案,取消环保试生产审批,环保竣工验收改为企业自主验收。推进落实“浦东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一网办理平台”试运行,完成建设项目审批“单一窗口”建设,依托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开展一窗受理、后台分审、统一发证。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受上级委托的13项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全部上网,线上预约系统与全市预约系统实现对接。
提高大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以“绣花针”功夫努力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13366”管理模式和“5+X”平台,建立健全大型群众性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在全面建设智慧城区管理示范平台基础上,增加大型活动“申报管理”“现场核查”“预案管理”“红黑榜”等功能,基本实现了重大活动申请、备案、评估、保障、评价、归档的全流程跟踪,保障城市安全和管理有序。
3.3.4 张江高科技片区的改革探索
张江高科技片区,面积37.2平方公里。张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张江高科技片区拥有上海一半以上的世界顶尖创新人才,集聚近两万家各类科技企业,有一批“中国造”的“独角兽”企业,有量子通信卫星、C919大飞机等科技成果,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集群。
201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分别设计了科创所需要的机构、资金、技术、人才四方面创新要素,上海提出了10项重点创新试点事项。
10项主要内容有:“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探索“电子围网”保税研发模式;建立张江空运货物服务中心;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探索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完善研发技术服务的非贸付汇政策;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
张江高科技片区持续推进“双自联动”,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海外人才出入境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
自2015年4月纳入自贸试验区到2018年6月,新增企业近5000家,其中1/4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类企业,增长幅度是扩区前同期的2倍多。张江片区吸引外资新设项目401个,同比增长54.83%;合同外资11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9.52%;实到外资3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7.46%;共吸引内资新设项目5773个,同比增长167.27%;内资注册资本1015.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03%。
张江被称为中国的“药谷”,集聚了一批创新型的研发企业。但以往,受制于原有的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捆绑的新药审批制度,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迫于产业化的巨大资金压力,往往过早“卖青苗”或迫于资金压力难以为继。
试行MAH制度,由政府部门发放新药研制“上市许可证”、制药企业“生产许可证”,能较好协调新药研制权益与新药产业化的关系。MAH试点极大激发了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了新药产业化进程。研发企业可作为药品专利持有人,可以找寻外包生产厂商进行生产,不用再单独建厂。浦东新区已有32家企业申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试点药物51个品种,其中31个为I类创新药。
目前,张江园区有11家企业、16个品种参与试点,试点企业占全市69%、浦东新区92%;试点品种占全市64%、浦东新区84%。和记黄埔医药实验室、再鼎医药、华领医药、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企业,皆有新药纳入MAH试点。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胶囊新药上市申请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首个在中国发现、研发并获批治疗结直肠癌的抗肿瘤新药。2017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达633亿元,同比增长7.9%,占浦东新区的62%。
2017年12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远心医疗的单道心电记录仪”成为全国首个按注册人制度获批上市的产品,从正式受理至准予上市仅用26个工作日,比法定工作时限缩短了82%,节省下100万元左右的生产性投资。该制度实施半年多时间,已有3家企业的6个产品获准许可;3家企业的9个产品进入优先注册检测通道,其中2家企业的7个产品通过注册检测;57家企业有参与试点意向。
上海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是上海首家也是唯一机场区域外的空运货物海关监管场所,直接将机场货栈功能延伸至张江,实现空运进口货物直达张江。
2017年12月,“张江科学城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挂牌试运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从“浦东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一网办理平台”申请之日起,办理竣工验收审批时限,凡“小型项目”(指总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的房建工程)不超过8个工作日;“绿化类项目”4个工作日;“其他企业投资类项目”15个工作日。
张江片区率先落实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率先落实自贸区外籍高层次人才持永久居留身份证注册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率先开展涉及外籍人才“多证联办”试点;率先试点张江核心园人才办事窗口“无否决权”改革。
张江现有各类人才约37万,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博士6200余人、硕士5万余人,诺贝尔奖获得者4人、海外院士8人、国内院士4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1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168人,浦东新区“百人计划”专家54人。
张江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现已设立2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215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积极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拓展布局,在美国(硅谷)、以色列(贝尔谢巴)、芬兰(赫尔辛基)等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外资研发中心人才溢出效应。张江科学城现有158家外资研发机构和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张江全力做好服务支撑工作。
3.3.5 金桥开发片区的改革探索
金桥片区,面积20.48平方公里,是上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
金桥开发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9月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金桥出口加工区(2.83平方公里)。金桥开发区于2015年4月自贸区扩区后划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桥现代汽车产业是浦东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约占上海同行业总产值1/2。金桥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产值200亿左右,约占上海同行业总产值1/4。
该片区以创新政府管理和金融制度、打造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科技与高端制造业为重点。
3年多来,金桥始终秉承“改革开放再出发,转型升级再创新”的理念,聚焦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敢闯敢试,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家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第一家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机构沃尔沃建筑设备;第一个获批电信增值牌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移智行;第一个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机构瑞伯培训;第一家特殊区域货物分类监管企业费斯托;第一家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注册企业欧莱雅。
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设立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使原先需要2个月的核准周期,缩短为仅2周的备案周期。同时,还缩短了中国国内生产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的周期,为国内餐饮企业“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进来”打通了关键一环。
2014—2017年,金桥外资注册年均增长21%,实到外资年均增长110%,规模以上外资企业(营收20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2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20家,5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金桥投资102个项目,累计引进外资250亿美元。相比扩区前的2014年,扩区后的201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营业收入增长了10.4%,税收则增加了46%;产值税收率从2011年的12.79%到2017年的25.61%,增长了1倍多。
这些数据表明,企业认可金桥的品牌,不断增资向高能级发展,这也进一步促成了金桥片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的手续“审批改备案”。过去,化妆品企业需要六七个月的审核时间来引进新品,为圣诞节推出的口红,跑完手续就到了第二年夏天;改革后,一支新款式口红备案只需要五六个工作日就能在中国上市。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能够让企业将进口保税货物与国产非保税货物置于同一仓库,按照境内和境外客户的订单要求集中发货,免去了非保税货物出入区的报关等手续,免除了非保税货物因进出特殊区域而要担负的关税及增值税差额负担,可以大大节约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强大活力和便利营商环境,促成了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总部决定扩大在沪投资,扩建费斯托亚太物流中心和客户定制化生产中心,巩固了大中华区在集团的战略地位。
金桥片区管理局办公楼外墙上挂了一块“金桥企业服务中心”牌子,按“证照分离”“一次办成”的要求,推进“单窗通办”,做到简化审批内容,优化审批流程。管理局针对园区企业的需求,力争解决好企业在跨境维修业务试点审批权限和国际贸易结算中两头在外“转口贸易”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