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冉秀芝1 许俊强1 王 洪1 李 军1 王 敏1 霍 锋1
邓易元1 全学军1 周 锐2 于小源3
(1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巴南 400054;2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重庆巴南 400054;3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重庆九龙坡 400050)
【摘要】 在我国现行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下,通过调研国内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的班级管理模式,剖析该专业本科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首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实例,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科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总结了多年来在该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新形势下该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班级管理提出了以下举措:创新该专业本科班级管理模式。以本科教学的不同阶段为出发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并兼顾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有效的学生管理措施,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熟悉工程实际,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激情,培育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将其培养成新时期下创新性思维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研究以期能为该专业本科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并能为其他工科专业班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0 前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国家1998年专业目录大调整的前提下的一个新专业,不过十几年历史[1]。针对地方院校重点服务于地方经济办学思路,立足重庆、面向全国,2010年,我校在重庆市率先获准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首次招生,在短短的5年的专业建设中,历经5届学生的班级管理的发展,为我校该专业的建设和学科教学提供了应有的保障。现以首届学生班级管理中的的实践为例,总结新专业建设过程中班级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在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拟着重探讨地方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班级管理的途径与措施,创新该专业学生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为学科教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服务。
1 本科学生班级管理的性质与特点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2]。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既能够实现较好育人效能,又能很好地辅佐予高等院校的学科教育管理和育人目的。与学科教育并举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方式。基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管理学理论的要求,本科学生班级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3]。
一是从管理学的内涵上看,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管理方式的运用需体现一定的艺术性。二是从管理学的对象看,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的班级管理对象是以专业为基础集群的在校大学生,在管理中需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大学生专业培养、成长成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三是从管理学工作特点上来看,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且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本管理,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纪律和学习生活秩序。四是从管理工作的目的来讲,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目的是为了协调、融洽各方面之关系,全面服务服从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并获取教育教学的最高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具备了管理学理论的主体、客体、目的和环境条件四个要素,即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特定的主体在什么情况下承担管理工作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的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和院(系)两级部门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来全面实施本科学生的管理工作,而班导师作为辅助学生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涉及班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方面面与服务与协调等工作。
2 班级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0年在重庆实现了首次招生,学生数量为36人,女生4人,男生32人,设立一个行政班级——110150201班。为配合该专业的学生管理,作为班导师,见证了该班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也在班级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2.1 新生阶段进行规划目标引导,做好专业认识教育
现在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将化工、机械、自动控制三方面的技术知识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赋予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新的培养思路。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制冷技术与装备,粉体理论与技术等方面。涵盖了原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化工机械、粮食机械、石油机械、建材机械等过程装备相关专业[4]。目前,全国有此专业的本科高校有百家左右,重庆理工大学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化工机械为特色的专业,新专业是以化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的大类学科交叉型专业。
从管理方式上来讲,与中学的封闭式管理形成鲜明对比的管理方式来讲,大学生的管理似乎“自由”很多。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如“脱缰之马”,对大学校园的生活充满向往,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对新环境下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一方面,要利用学生在新生期的特点,以培养方案为指导,引导学生制定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认识专业特点,分析专业学习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近期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同学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难免对新环境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多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适应性情况,及时予以人文关怀;并利用班团会时间或者是利用学校、学院组织的多姿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尽早融入大学生活之中。特别是少数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讲,如何引导这类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与学习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
为了加强学生的对新专业的认识,利用本院相关专业老师的科研平台,利用班团会时间由系主任亲自给学生做专业教育5次,在班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以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基础的“学习兴趣组”,鼓励学生在教授的科研平台参观学习,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2 二年级阶段进行学习正能量疏导,做好学科教学服务管理
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内涵的分析不难发现,一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料转换规律、物料转换装备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集成控制及运行管理;二是该专业的“机、电、仪、艺一体化”的专业特色凸显明显,在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任何一点发生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系统。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分析不难发现,该专业所涉及的主要知识领域不仅包括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还涉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及控制工程等领域。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工程科学[5]。
对于步入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对大学校园里的学习与生活已经熟知了,一方面在学习上已经涉及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由于专业本身涉及的领域多,专业基础知识多且较为深奥,加上新生阶段的校园生活新鲜感已经褪尽,引起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退,特别是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完全丧失专业的学习兴趣,沉迷于游戏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自信心也随之下降,便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陶醉自己,封闭自己,更甚者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及时进行疏导,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正能量的疏导,并多走进学生的课堂,加强课堂管理,做好班级学习目标定位工作;与此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和需求,尽力做好协调工作。
2.3 高年级阶段进行人生目标定位,做好职业选择教育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的同时,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在适应社会、职业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在高等院校班级管理的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教学,平安渡过大学时代的“最后生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
进入高年级阶段,虽然学生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提升,班级管理工作一点也不能松懈,在高年级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定位。
3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途径与措施
学科是按照学术性质分成的科学门类,学科教育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7]。在高校为了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要依据专业设置等相关要求,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个学科开课计划,使各个专业学生在学校按照一定要求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方可毕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并实行的各个学科教学,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学科教育。它分为专业学科教育和公共学科(非专业学科)教育。按照专业开课计划和学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划分,又可分为选修课教育和必选课教育。学科教育是从解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习得的角度和掌握一定必备的公共学科理论知识的要求出发,是专业性、理论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3.1 思想教育“以人为本”,坚持平等对话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8],在班级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平等对话。
因此在校园里,教师是学生成长环境中的关键人物,班导师是我校现行班级管理中与学生的方方面面接触和了解的最多的角色,因此,以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思想的影响,老师与家长在学生中,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威的表现和全力的象征,因此,学生养成了顺从和依赖的习惯,家长老师的话常常称为学生的“耳边风”。
在多年的班导师管理经验中,班级管理中班导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可因学生成绩或能力的差异差别对待,甚至于歧视“差生”。如果班导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接纳,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可以营造有创意的班级气氛,使学生体验到对创造性活动的支持氛围,获得发展自我的“正能量”,产生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安全,从而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3.2 班级管理“以生为本”,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督查和调控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是教育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不可缺少的手段,有着强大的导向和教育作用。而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是否客观公正,考核主体和结果的权威性都直接影响到考核评价的作用和效果[9]。把学生考核评价是一个综合概念,理当由参与教育管理的部门和主体来实施,并且要全面、系统和科学,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看,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均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制定的规则较多,在管理工作中期望循规蹈矩的学生利于班级管理工作,但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缺乏自由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方式会阻碍学生的创造力,还可能是建立起来的友好师生关系遭到破坏,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在班级管理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差异,“以生为本”,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促使学生更多参与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死读书,读死书,通过多种手段拓宽视野,多途径地表达创意,培育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3.3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促进班级管理融入学科教学活动
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它们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目标任务,有各自的途径和手段。但二者的共同主体是一致,对主题的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胥海军根据管理学的“协同效应”,提出将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发挥“协同互补”效应,达到“1+1>2”或“2+2=5”的效果[10]。
在我校现行的学分制的学科教育体制和以班导师为班级管理的辅助现行学生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在此提出将班级管理融入到专业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协同落实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管理。学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途径和“德、智、体、美、劳、心”六个方面的教育来实现的[10]。在育人方针的指导下,不仅学生管理的人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与义务。在班级管理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科教师的教育影响作用,另外,鼓励学科教学的老师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鼓励专业老师担任班导师,在专业方面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和有效的指导。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协调、协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本质的要求和“教、管”整合的必然和需要。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重要中心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科教育和学生管理两大主体的高校教师,除了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方法与技巧,确保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与任务以外,还必须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保证学科教育和管理在方向、目标与措施上的一致,力促学科教育和管理两大板块工作形成合力,并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密切关注着社会,关心着自己的发展前程,走向社会的实践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科教学的老师引领他们遨游专业知识的海洋,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与手段促进其素质培养。在当今的人才培养的形式下,迫切的基于社会现状的心理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不只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而且支配、指导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在班级管施特定措施和与途径,对学生在大学时代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11]。
学生管理的工作途径有政治思想和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班团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培养、贫困学生帮扶、谈话、座谈、主题班会、例会和形势工作讲评等,主要工作手段有评奖评优、学风督查、文明礼仪督查、作息纪律和卫生检查、班会讲评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班级管理不仅仅是事务性的管理,特别要注重将管理的措施和方式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学科教育中,与之整合起来,根治“教管分离”的诟病,促进管理学“协同与互补”效应的形成,保障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 叶涛,卢红,吴敬兵.学分制条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91-92.
[2] 吴丽花,刘琍娜,杨轮.探索新时期高校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1):224-225.
[3] 胥海军.论高校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模式(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62-64.
[4] 罗晓燕.高校新生班级集体建设.科技风,2014(23):212.
[5] 李莎,王静,蒋小曼.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机制创新性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5):89-91.
[6] 陈琳.高校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究.开心素质教育,2014(6):21-22.
[7] 刘东东.基于精细化方法的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探究.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87-90.
[8] 张朝霞.学生为本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理念与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4(19):45-47.
[9] 王风霞.班级管理策略谈[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03).
[10] 胥海军.论高校学科教育与学生管理整合模式(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65-66.
[11] 倪佳琪,申子姣,刘芳南.心理效应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学习(下),2014(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