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疟疾抗癌”疗法:警惕科学世界的伦理倾销
在古代中国的医学实践中,有所谓“以毒攻毒”的传统智慧。曾经医生们相信,当他们面临非常棘手的病痛,一筹莫展的时候,也许另一种毒物、另一种病痛能够与之相对抗。在现代医学体系当中,人们也确实经常发现,某种高剂量下有毒的物质,在低剂量条件下确实能治疗疾病——这也许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以毒攻毒。比如说,著名的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成功案例就是如此。
在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张亭栋和同科的医生们偶然发现,有一位民间中医自己开发了一个偏方用来治疗癌症,还真治好了不少人。他的偏方里可以说全是如假包换的毒药:一是三氧化二砷,就是《水浒传》里毒死了武大郎的砒霜;二是轻粉,也就是含有水银成分的氯化亚汞;三是蟾酥,蟾蜍的分泌物。在对这个偏方展开进一步研究之后,张亭栋他们发现,这个偏方里真正起作用的是砒霜,而这个偏方真正能够有效治疗的是一种特殊的癌症类型——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到了如今,砒霜结合另一种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有99%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治愈!
2019年新年前夕,又一项“以毒攻毒”的医学研究出现了。
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SELF格致论道论坛的一次演讲中,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研究员介绍了“疟疾抗癌”的研究,包括自己利用疟疾治疗癌症的灵感来源、生物学研究发现和早期临床结果。特别吸引人的是,在演讲中陈小平提到,第一批接受疟原虫注射的10位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有结果了”。其中5例是有效的,有两位患者“可能已经被治好了”。在演讲后,他还通过SELF格致论道论坛,公开给出了临床试验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因为媒体传播,这项“成果”虽然尚未公开发表,也没有接受学术界内部例行的同行审查程序,但却快速获得了科研机构官方微博的背书,迅速引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收获了网友们的各种赞美膜拜,更激起了无数癌症患者和家属们的美好希望。
疟疾当然是一种严重疾病,这种经由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疾病,每年仍然要侵袭超过2亿人,导致几十万人死亡。癌症更是如此。仅在2018年,这种疾病杀死了全世界接近1000万人。
疟疾抗癌,是一种全新的以毒攻毒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