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概 说
牡丹皮首载于《本经》,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以条粗长、皮厚、无木心、断面白色、粉性足、香气浓郁、结晶多者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因药用其根皮,故名。生用或酒炒用,酒炒能够增强其活血之功。
性能特点
牡丹皮香气浓郁,即为辛味,品尝其味,微苦。其性微寒,善入血分,既能凉血,也能活血,故归肝、心经。因肝、肾同源,故又可归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凉血:牡丹皮性微寒,入血分,故能够清热凉血,主治热入血分证,无论是温病热入营血,还是杂病血热证,均可选用本品。本品常与赤芍同用,用于杂病血热证最为常用,多见于皮肤科疾患。一般较少用于血热出血证。
2.活血化瘀:牡丹皮味辛能行,入血分而具活血之功,主治血瘀证,《本经》主“瘀血留舍肠胃”。这个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具体应用,如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牡丹皮在本方中的作用有二:一是清热,二是活血。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五药组成,主治妇人癥瘕。本方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具有东方“阿司匹林”之称。从其组成来看,只有桃仁属于活血药,似乎本方活血的力量并不强,但仔细分析,桂枝温通经脉的作用,也是活血作用的另一种形式;方中芍药,大多赤、白芍同用,也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所以本方五药中有四味药物能够活血。“血不利则为水”,故用茯苓利水。药理研究发现,牡丹皮所含牡丹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水煎液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黄煌教授经验:适用丹皮剂者,大多羸瘦而肤色黯红,少腹经常疼痛,女性则多月经不畅,多血块、少腹痛。其舌质多黯红坚老。可以看出黄煌教授比较重视牡丹皮的活血作用。
3.清透虚热:牡丹皮味辛气香而能透,具有清透虚热之功,主要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这种作用虽然在六味地黄丸中并不表现突出,但牡丹皮以其性微寒而对山茱萸的性温起制约作用。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再配以知母、黄柏即组方知柏地黄丸,主要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等。以上两方都有成药可用,无须开具汤剂。对于牡丹皮清退虚热之功,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牡丹皮一般用于无汗之骨蒸,笔者尚未体会到这一方面的临床价值。
4.清热泻火:牡丹皮不仅能够清虚热,而且能够清热泻火,如对于肝郁有热的病证,本品能够清肝热,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而成丹栀逍遥散。肝胃郁热、胃火上炎之牙痛,可与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不过,牡丹皮在清胃散中不仅起清热作用,其活血作用也非常重要。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牡丹皮的用量一般不大,上述剂量基本能够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因牡丹皮可酒炒,其活血作用增强,治疗瘀血证时宜选用之。
使用注意
因牡丹皮能够活血,故孕妇不宜用。
临床经验
重用牡丹皮。一般用量6~12g,重用25~60g,最大用至90g。李文瑞教授认为牡丹皮凉血、散瘀、止痒,与解热、抑菌、降低血管通透性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血热所致之病证,重用方可获佳效。常在二至丸、归参丸、犀角地黄汤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病之发热、皮肤病等。服后无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如治一男性35岁患者。全身皮肤发疹,色红有环状,身热痒甚,遇冷则缓,口干苦,纳食尚可,大便秘结,舌淡红,苔白黄,脉细滑。证属邪客血分,迫于肌肤。投予归参丸加牡丹皮45g,升麻10g,土茯苓25g,甘草3g等。服7剂后皮疹减轻。再进7剂后,痊愈。[李秋贵.李文瑞教授重用单味药的临床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