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连
概 说
黄连首载于《本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四川、云南产者质量均佳,有川连、云连之称。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本草纲目》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其用法有三种,生用、姜汁炒用、吴茱萸水炒用。临床上生用最多,姜汁炒用可缓和黄连的苦寒之性,减轻对脾胃的损伤作用;吴茱萸水炒用既能缓和其苦寒之性,还偏于走肝经,善清肝经郁火。
性能特点
黄连味苦,极具盛名,民间有“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之谚语,这种苦味来自黄连所含的异喹啉类生物碱,黄连素即盐酸小檗碱,是其中的生物碱之一,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良药苦口利于病”,黄连不苦,说明质量不佳。
一般来讲,特别苦的中药,其药性大多为寒,而且往往是大寒,所以此类药物多为大苦大寒之品,清热泻火力极强。
黄连的归经较广,说明其使用范围较广,胃火上炎或心火上炎,都可导致口舌生疮,对于肝胆火盛者也可使用黄连。由于黄连具有良好的止痢作用而归大肠经。
功效应用
由于黄连苦寒之性甚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非凡。其功效虽然不多,但使用范围非常之广,广泛用于多种湿热证、实火证。不管是湿热证,还是实火证,其舌质必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黄煌教授有“黄连舌”之说。笔者应用黄连时,口苦、舌红、苔黄或黄腻等都是应用指征。
1.用于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这种泻痢,大便次数可能不是很多,但所下大便臭秽难闻,虽然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但泻而不爽,大便黏滞,不易冲洗。对于急性胃肠炎所表现出的湿热泻痢,可伴有明显的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由于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所含黄连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自古至今,临床应用广泛,有“治痢圣药”之称,《本经》即载黄连主“肠澼腹痛下痢”,《名医别录》主“久下泄澼脓血”。治疗湿热泻痢,可与黄芩、葛根等同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上有成药葛根芩连片可用,疗效优于黄连素。
2.各种火热证。黄连苦寒,泻火力强,广泛用于心火、胃火等各种火热证。
(1)治疗胃火牙痛,症见牙龈肿痛,易于出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或伴有口舌生疮,黄连配伍升麻、当归、牡丹皮等,如清胃散。
(2)治疗心火或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清胃散是有效方剂之一,黄连也可以与生地黄、竹叶、木通等同用。这种口疮,属实热,易治。而对于反复发作的口疮,即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因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后,大多为寒热错杂,需要寒热并用,甘草泻心汤是常用方剂,黄煌教授称甘草泻心汤为黏膜的修复剂。笔者受黄煌教授的影响,临床应用本方,收验颇多。
(3)心火亢盛之失眠。对于失眠患者表现为心火亢盛者,黄连可与朱砂、当归、生地黄等同用,如朱砂安神丸。朱砂含重金属,不宜内服,特别是不宜久服;对于阴虚火旺之失眠,配伍阿胶、黄芩、芍药等,如黄连阿胶汤;对于失眠伴有上半身热或燥热而身半以下常冷者,证属心肾不交,与肉桂同用,即交泰丸。根据上热下寒的轻重,酌定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笔者常以10∶1比例将二药打粉,装成胶囊,温开水送服,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多有显效。
(4)各种痞证。《伤寒论》中治痞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所治病证均以“心下痞”为主要表现,这种痞,既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如痞满不舒或胀满,也可以是做腹诊时,医者能够感觉到一定的抵抗感,用力按压时,患者胃脘部不适,甚至出现疼痛。胃炎、胃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都可表现为痞证。以上诸方均含黄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黄连能够清胃泻火,从西医的角度讲,实际上取其消炎作用。如果胃脘部压痛明显,口干苦,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说明热证明显,黄连用量可稍大。对于压痛不明显,舌质淡,苔腻而不黄者,热证不甚显著,寒热互结的可能性大,需要配伍干姜,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含黄连与干姜的配伍。
口苦、口中黏腻等患者,服用黄连配方取效时,汤药虽苦,但患者并不感到难喝,药后反而感觉口中清爽、舒适。在病情好转到一定程度时,若继续服用同等剂量的黄连制剂,患者反而感觉药味特苦、难喝,说明该患者不宜继续服用,此时应减量使用或改用其他的方剂以善后。
用法用量
煎服,2~6g。研末装胶囊服用,每次1~2粒(每粒重0.4g左右)。
黄连味极苦,煎服时用量不能大,否则容易败胃。笔者使用黄连时,多配伍3~4倍量的大枣和生姜,不仅能够固护胃气,还能够缓和黄连的苦寒之性。
使用注意
黄连苦寒败胃,多数医家都有深刻的体会,对于脾胃虚寒者,慎用。
脾胃正常者,每日10g的黄连煎服,三日食欲减,五日食欲无。不过,黄连小量能够健胃,可引起唾液、胃液分泌,促进胃平滑肌运动,促进胃肠吸收,增加食欲。
临床经验
陈庚吉经验:笔者用黄连苏叶汤治疗呕吐,取得较好效果,感到小方可贵,不可轻视。黄连苏叶汤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呕恶不止,用黄连0.9~1.2g,苏叶0.6~0.9g,两味煎汤,呷下即止。黄连不但苦寒治湿热,且能降胃火之上冲。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通降顺气化浊,独擅其长。然性温散,与黄连配伍有辛开苦降之功。胃气以降为顺,湿热蕴阻于胃,而致胃气上逆,故呕恶昼夜不止。《内经》病机十九条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故用黄连、苏叶清化湿热,降逆上之火。此方药简,量轻不及钱,但止呕之力强。对呕恶不止的患者,以此方煎之少量频服,屡试屡验。如症状偏寒者,本方加生姜3片,伏龙肝泡水煎药服之。(《黄河医话》)
久泻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蕴久则有化热可能,即使临床表现热象不著,也不能完全排除“潜在”之热,结合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有充血、糜烂、出血点等,则更能说明肠道局部热象的存在。因此,徐老认为,即使是久泻脾肾阳虚的患者,在健脾温肾止泻的同时,也应配以少量黄连,临床常以补骨脂与黄连相伍。两药配伍,温清并用,清涩并施,清热而不损阳,温阳而不滞邪,互制互济,共奏温清止泻之功。配伍中黄连一则可清肠腑“潜在”之热,燥肠胃之湿,使泻止而不敛邪,二则坚阴而不过温,亦寓反佐之意。用于治疗久泻,效果甚佳,黄连与补骨脂之比常为1∶5左右,若脾肾阳虚较甚,可加益智仁以助温补脾肾止泻。[陆为民.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