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 芩

概 说

黄芩首载于《本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黄芩饮片断面色黄,故因色黄而得名。

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在温度、湿度适宜,所含酶的催化作用下,易被水解成黄芩素,黄芩素再进一步氧化,其治疗作用大为降低。所以采收黄芩后,稍加处理,再进行蒸制,所含酶即被破坏,这种方法叫“杀酶保苷”。黄芩色黄,若变成绿色,则说明黄芩苷已经被水解或氧化,其质量已经下降。

性能特点

黄芩味较苦,但不及黄连;既苦又寒,能够清热燥湿、泻火。黄芩的使用范围较广,归经亦多,但因其善清肺火与胆火,归肺、胆经是必须掌握的。黄芩还能清胃肠湿热,故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黄芩苦寒,主要归肺、胆经,擅长清肺火、清胆火,是治疗肺热咳喘、胆火内盛的常用药。治疗肺热壅滞之咳喘,吐痰黄稠,舌红苔黄等,可配伍清肺热的石膏、清肺化痰的瓜蒌等。清胆火的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都是临床常用方,特别是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小柴胡颗粒的应用更为广泛。

2.燥湿:本品苦寒,能够清热燥湿,可治疗多种湿热证。《本经》载其“主诸热黄疸”。治疗湿热黄疸(即阳黄),可与茵陈、栀子等同用;治疗肝胆湿热下注之阴痒、带下黄稠等,与龙胆、栀子、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本经》还说主“肠澼,泄利”,治疗胃肠湿热之泻痢不爽、大便臭秽、里急后重等,宜与黄连配伍应用,如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不适,可配伍半夏、干姜等,如半夏泻心汤,这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处方之一。

3.止血:本品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炒炭后,其止血效果优良,可用于多种出血证。治疗虚寒性之便血,可配伍附子、炮姜、阿胶等,如黄土汤;治疗阴虚火旺之崩漏、月经过多等,如黄连阿胶汤;高血压脑病出血证属火热上炎者,可用三黄泻心汤或葛根芩连汤。

4.安胎:黄芩安胎的应用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由当归、芍药、川芎、黄芩、白术五药组成,方后注云:“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可见,张仲景对本方安胎的重视程度。黄芩安胎,主要用于胎热之胎动不安。热是病因,出血是症状。而本品既能清热,又能止血安胎,一举两得。这可能是历代医家把黄芩当做安胎圣药的主要原因吧。不过,黄芩苦寒,不宜当做安胎圣药久服。

用法用量

煎服,3~20g。黄芩具有明显的苦味,用量不宜过大。

使用注意

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临床经验

彭参伦经验:李东垣谓: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余于1958年曾治朱某患肺热咳嗽,痰里夹血,胸膈板结,口渴引饮,气粗苔黄乏津。遵东垣之法,主以黄芩60g,水煎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咳胸结之患愈。足见前贤之方可法可师也。(《长江医话》)

黄芩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泻肺火,除肠中湿热。笔者随师应诊,目睹姜老运用黄芩配石膏、知母泻肺火,清肺热;配山栀、龙胆草泻肝火;配银花清热解毒;配柴胡清透气分之热;配赤芍、丹皮清血分之热;配大黄、黄连,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配芍药、甘草等,治腹痛下痢;临证治疗咳嗽、哮喘、小儿支气管肺炎、高热、精神病、急性胆囊炎、痢疾、急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乳癖、便血等,疗效显著。[戴克敏.姜春华运用黄芩的经验.山西中医,2008,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