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荷
概 说
薄荷首载于《新修本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生用,江苏产者质优,又有苏薄荷、南薄荷之称。
性能特点
薄荷气味芳香,具有明显的辛香气味。从薄荷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薄荷片,具有利咽喉之功,含化时有明显的凉爽感,从而呈现明显的凉性。因薄荷既能解表,又能疏肝,故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本品辛散凉清,发散之力较强,有一定的发汗作用,为疏散风热所常用,笔者认为薄荷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第一药。《新修本草》载薄荷“主贼风,发汗”,《日华子本草》曰“除贼风”,《本草图经》曰“治伤内、头脑风”,张锡纯称之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可见张氏治疗温病时对薄荷是多么的重视。其具体应用有:
(1)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常与金银花、牛蒡子、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临床有成药可用,即银翘解毒颗粒。
(2)对于外感风热感冒而以头痛为主诉者,薄荷也是良药。
(3)更为重要的应用是薄荷的利咽喉作用,其疗效不亚于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等,只是由于薄荷片的价格甚廉而经济效益不高,生产的厂商不多,导致药店大多无货,甚为可惜。但这并不能限制薄荷在复方中治疗咽喉肿痛时的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临床常用之品,薄荷所治咽喉肿痛,必见红肿热痛明显,系风热上攻或热毒壅聚所致,此时可配伍牛蒡子、山豆根、胖大海等。对于咽痛之咽部不红不肿者,不宜用辛凉的薄荷来治疗。
2.透发麻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或皮肤瘙痒。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率不高,所以透发麻疹的中药在临床上均不常用。然而,薄荷具有止痒之功,可治疗多种皮肤瘙痒,如老年性皮肤瘙痒、风疹等,常与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同用,煎服或外洗均有良效。薄荷所含薄荷醇、薄荷酮局部外用有抗炎、镇痛、止痒作用,这是本品止痒的药理依据。
3.疏肝解郁:《本草新编》对薄荷疏肝解郁之功颇为重视,书中记载:“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现在一般认为,与柴胡、香附等相比,薄荷疏肝解郁之力较弱,一般不作主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逍遥散即含本品,临床最为常用。
用法用量
煎服,3~20g。疏肝解郁时,多与诸药同煎;用于其他方面时,宜后下,因薄荷所含的有效成分易于挥发。
使用注意
因薄荷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用。
临床经验
薄荷性味辛凉,疏风发汗力强,专用于风热咽痛,表热无汗之证,且性凉利咽。对于咽喉觉有灼热,不仅可以内服,且可研粉入柳花散中作吹喉之用。唯含芳香性挥发油特浓,不宜久煎,必须后下。(《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少用则凉,多用则热(如以鲜薄荷汁外擦皮肤少用殊觉清凉,多用即觉灼热)。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疼,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瘛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夹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乱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疹瘾,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麻黄服后出热汗,热汗能解寒,是以宜于伤寒;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若以麻黄发温病之汗,薄荷发伤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