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荆 芥

概 说

荆芥始载于《本经》,原名“假苏”,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炒炭用。单用穗者,名荆芥穗,发散力更强;荆芥炭或芥穗炭,长于止血。

性能特点

荆芥含挥发油较多,辛散之力较强,中等剂量即具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其性微温,对于邪气在表者,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因既能发散,也能止血,故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本经》载荆芥“主寒热”,可以理解为恶寒发热,《药性论》用之“治恶风贼风,口面邪”,《日华子本草》及《本草图经》均曰“治头风”。本品辛温发散,常用于风寒感冒等表证,因其微温,作用平和,经配伍,还可用于风热感冒。治疗风寒感冒,配伍防风、羌活等,如荆防败毒散,临床有成药可供选用。治疗风热感冒以咽痛、咽干、咳嗽、口渴、发热、微恶风为主要表现者,宜配伍金银花、连翘等,如银翘散。临床上亦有成药可用,即银翘解毒颗粒,每服10g,温开水冲服,取微汗为宜。

与荆芥相比,荆芥穗的辛散作用更强,若治疗风热外感之高热者,需进行发汗,荆芥穗比较合适,用量多在10~20g之间,银翘散即配用了荆芥穗。

2.透疹止痒:取荆芥的辛散之功,传统上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或风疹、湿疹以及其他的一些皮肤病所致的瘙痒。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在临床上发病率已经很低,荆芥几乎无应用的机会。但荆芥止痒的疗效较好,治疗各种瘙痒时,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配伍地肤子、蝉蜕等,具有明显的止痒作用。荆芥是皮肤科常用药,对于湿疹初起瘙痒明显者,用之尤为有效。可见,本品治疗麻疹已无临床意义,但对于瘙痒性皮肤病,荆芥大有用武之地。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在进展期或重症,常伴有明显的瘙痒,无论是风热、血热证,还是邪气郁表,均可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配伍荆芥、薄荷等,以达止痒治标之功。

3.消疮:多用于疮疡初起,不管是否兼有表证均可应用。这种情况下应用荆芥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表,而是为了使疮疡消散。因荆芥味辛,能散能行,能使聚集的肿块消散。疮疡初起,热证为多,治疗上当以清热解毒为主,但清热解毒药性寒,容易寒遏阻滞,致使肿块不易消散,配伍荆芥则可防止这种副作用的发生。尽管荆芥具有良好的辛散作用,治疗疮疡方面较少应用。但治疗疮疡用辛散的治法还是肯定的,荆芥不常用,但白芥子、白芷等散结之品乃属常用药。

4.止血:《本草纲目》记载,荆芥能够治疗“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等多种出血证。中医认为,红见黑则止,说的是炭类药具有止血作用。大部分中药炒炭后能够止血,荆芥也不例外,荆芥穗炒炭的止血效果亦很好。临床上,治疗吐血、衄血、便血、痔血、崩漏、月经过多等,均可配伍荆芥炭或荆芥穗炭。药理研究发现,炒炭后,能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

荆芥炭或荆芥穗炭不仅具有止血作用,而且还具有燥湿之功,治疗肝郁脾虚、湿浊下注之白带,宜用完带汤,疗效非凡,本方即含荆芥穗炭,荆芥穗炭的作用不是止血,而是燥湿止带。

用法用量

无论是荆芥还是荆芥穗,大多煎服,剂量在5~15g之间,这个剂量不算大。若作丸散剂,可酌情减量。

使用注意

荆芥含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是解热及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治疗感冒及治疗瘙痒时不宜久煎,笔者要求武火煎药,开锅5~10分钟即可。

临床经验

荆芥穗有清头目、利咽喉、祛上焦风热的作用。因此,为感冒、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早期解热散风之要药。又荆芥穗辛散透达入血分,故儿科常用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疫毒感染之早期,有宣透之功。祁老还曾治疗一例幼儿湿疹并发感染,高热不退,用荆芥穗15g,黄连10g,水煎,内服1/4,余下熏洗而获愈。

经密闭提炼实验证明,荆芥穗含薄荷挥发油量等于等量薄荷的8倍,如煎沸15分钟以上,挥发油将全部逸出,失去其效能。所以,凡是含挥发油的解表药的煎法可以先用沸水浸泡15分钟,然后置火上煮沸3~5分钟即可。温服后,令全身微微汗出为度,应避风寒,以防止重感。切忌重盖复裹,迫使汗出淋漓如洗。否则,气阴两伤。(《祁振华临床经验集》)

荆芥味辛性温,功能祛风解表,可治风寒感冒、风疹、麻疹等病证。临床发现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中医学认为,荆芥、羌活、川芎等气味深长之药俱能散结、辟恶,并能通达经络,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荆芥配夏枯草对头部肿瘤效好。[郝现军,等.临床用药心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