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可持续发展与突破性生态创新
生态创业的研究缘起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和面对人性的社会挑战联系在一起。早在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性就被用来描述经济在基本生态支持系统下的平衡状态。传统上,生态学家已经指出“增长的极限”,并要求“稳定状态的经济”来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辩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社会需要管理三种类型的资本(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这三种资本可能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它们的消耗大多是不可逆转的。
Daly(1991)强调,经济资本不一定能替代自然资本。例如,森林提供造纸的原材料(这是容易替代的),但它们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吸收二氧化碳。自然和社会资本恶化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它们的部分不可逆转性。此外,自然和社会资本的枯竭可能有非线性的后果。例如,湖水中的营养物质为湖中的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然而,一旦藻类密度过高,湖泊的生态平衡就会瞬间被破坏。
如果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退化具有严重的后果,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采取更系统的行动来解决问题?Cohen和Winn(2007)提出市场失灵的四种类型作为可能的解释:第一,尽管自然资本或社会资本枯竭的好处被私有化了,成本却往往被外部化了。第二,很多时候,自然资本也被社会低估了,因为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由此引起的实际成本。第三,信息不对称被确定为第三个造成自然和社会资本枯竭的原因。第四,即与经济理论相反,许多企业并不是生态创业企业。由于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Cohen和Winn讨论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减少。例如,他们希望社会在标榜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逐渐重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将不得不将以前一直由社会来承担的成本内部化。这种变化被称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许多现象表明,世界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加速枯竭便是其中的两方面。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增量解决方案将不足以维持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临界水平。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引发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及中国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正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造成的生态负外部性影响。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表明,企业原有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营模式与人们生态诉求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新的企业运营模式——生态创业。近年来,生态创业作为一种现象和一类研究课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小型企业的生态创业活动尤为活跃,它们的迅速成长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小型企业的创业行为相当重要,但对整个产业的贡献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大型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些问题引起企业家们对原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推动了生态创业理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驱动突破性创新这一观念已经变得很普遍。生态创业已经作为“突破性学科创新”“创造性的突破之源”以及“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被提出。这时出现的大量研究成果,都是有关通过环境创新推进新市场的建立。在Fussler(1996)的一本很有影响力的、关于生态创新的书中,他指出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积极地将生态创业作为一种创造市场份额的策略。然而,他不认为这种“缺乏创新”在未来会持续下去。在运用了大量个案研究后,他表明,创新性的公司能够成功推动生态创新赢利,不是通过遵循目前客户的需求,而是通过创造未来的市场空间。Dyllick(2002)也提出,企业可以积极转变市场结构从而使它们更有利于生态创新。
Schaltegger和Wagner甚至提出,促进行业转型的野心,是生态创业的一个决定性元素,这意味着生态创业企业不只将可持续性作为核心业务的重点,更在于促进(超出生态层面的)大众市场的转型。在生态创业的社会层面,“企业社会创新”这一概念提出的出发点在于认为企业应该利用社会问题作为学习实验室,来确定未满足的需求和提出创造新市场的方案。例如,Bankboston银行努力建立了一个社区银行,而这家银行最终演变成了银行业的一个新市场。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Patrick Cescau将企业的社会创新定义为寻找新产品或服务的方法,这些新产品或服务不仅是满足消费者对于美食和干净衣服的功能需求,还包括满足他们作为公民的更大愿望。
企业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聚焦低收入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Prahalad和Hart(2002)谈论到塔基(BOP)即低收入市场的潜力。BOP的前提是,通过聚焦低收入人群(例如那些处于财富金字塔底部的人)未满足的需求,企业可以开拓有利可图的市场,同时也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一些他们最迫切的需求。Prahalad最著名的假设是,BOP市场必须付出“贫困溢价”。这意味着,许多穷人必须比他们的中层或上层阶级同胞支付更多来获取产品或服务,如食物、水、药物、信贷或通信。通过运用BOP思想,跨国公司也许能够更好地定位他们的设计以及完善分销渠道,以便降低贫困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