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生态创业研究:生态友好诉求下的绿色创业
一、生态创业概述
生态创业(ecopreneurship),又称环境创业(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hip),最早由Quinn(1971)提出。在Quinn看来,生态活动不应仅被视为经济活动以外的额外消耗,而有可能为企业成长开拓盈利前景看好的新市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Quinn的观点才开始引起关注,相关研究也不断表明:创新性商业模式不仅可以用来提升环保水平,还可以为新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机会,而这些新机会往往会被成熟的在位企业所忽视(Quinn,1971)。与商业创业研究相比,生态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坚持环境底线原则的创业实践,具体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生态创业的定义和研究目的。Schaltegger(2002)把生态创业定义为“一种建立在环境创新基础上的具有主动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并由个体推动的价值创造形式,或是出于绿色化目的创建环境友好型新企业”。Isaak(2003)把生态创业看作创业者创建设计和工艺绿色化的企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过程。Schaper(2010)在对近十年生态创业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后指出,生态创业研究不是要探讨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遵守相关规制,而是展现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引导企业以绿色化来实现经济效益,通过发挥创业的先导作用来形成一种“拉动”(pul1)效应,激励其他企业更主动地走向绿色。与生态创业的拉动效应相比,政府规制和利益相关者或游说团体施加环保压力则是一种“推动”(push)效应。
以环保技术为要点的生态创业研究。生态创业研究以环保技术为要点,注重剖析技术创新对生态创业的重要推动作用。一些学者把企业视为环保技术转移和创新的核心力量,认为环保技术是企业实施生态创业的重要抓手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Shrivastava(1995)基于新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等为企业提供的契机,研究了环保技术对提升竞争优势和创新价值的作用。Muchie(2000)通过分析非洲国家遇到的清洁技术创新障碍,Foxon和Pearson(2008)通过分析英国低碳能源创新案例,构建了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模型。Thiruchelvam等(2003)研究发现,企业必须把环保技术投资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催生环保技术创新,环保技术的商业化运作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
生态创业机会。生态创业机会研究更加侧重于环保机会创新性开发问题,而不是事后弥补环境亏损或者单纯满足生存需要。Hockerts和Wüstenhagen(2010)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只有突破性创新才是生态创业不同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类似活动的关键,而渐进性创新不足以反映生态创业应对环境挑战的根本要义。有学者根据机会识别和开发的不同阶段总结了三种代表性生态创业战略:一是Sachs(1999)针对生态创业机会识别阶段提出的充足型战略(sufficiency strategy),这种战略的出发点在于,有限的自然资源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因此应本着预防和谨慎的原则,谋求更加节约的资源利用方式;二是效率型战略(efficiency strategy),这种战略对应于生态创业机会的开发阶段,强调在生态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三是永续型战略(consistency strategy),这对应的是绿色创业机会的评估阶段,其主要关注点在于资源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提供与环境相协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