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与激励:中国大学生基层服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政策研究的目的是对政策改进有所贡献。传统意义上的政策研究中,历史研究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使得政策分析紧紧依托本国国情的发展脉络。然而,“政策机制不能对制度的标准有过多的路径依赖”[63],这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研究路径对于制度创新的局限性。机制设计是制度创新的关键步骤,在此过程中,历史研究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将以更加开放和现实的态度,结合国际比较和本土化的研究进行。实际上,国际化的核心是全球维度上的开放参与性,同时保持对国家传统和国家战略计划的强烈清醒认识。因而,国家战略计划也应该是一种“本土化”,通过这种方式,外国文化会“嫁接到本土文化之树”[64]。此外,本书还结合了政策分析方法,在政策梳理以及政策方案的提出过程中有所运用。

总体研究思路:首先,借助基层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失灵与政府责任理论、基层服务补偿的成本收益理论和合约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国际经验归纳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模式,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潜在群体特征和类型,设计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的激励机制;最后,考察中国的政策实践,透视现行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激励偏差,并提出中国政策方案的优化思路。

二 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2。

图1—2 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在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研究中心于2007年10—11月进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效益”问卷调查的71818份样本数据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毕业生进行,了解他们的就业期望、政策需求、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动机,借款学生负债状况及其影响,等等。非借款学生也具有基层服务意愿,在这里做一对比,探求两组学生在服务意愿以及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

2.访谈法

访谈的具体形式如下:与问卷调查中277位留下联系方式的同学通过网络聊天室(QQ)取得联系,进行网上访谈,作为补充(跟踪)调查;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服务期间的“代偿生”“资教生”进行调查;通过高校学生资助部门获取联系方式,进行电话访谈,了解他们在基层服务期间的工作、生活状态,了解实施过程中他们的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对于政策的满意度;同时到基层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与人事负责人访谈,考察其政策需求;对“政策制定者”,即省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进行访谈,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他们的“需要”。

此外,笔者对江西省5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江西省地处中部,是中国的财政落后省份,省内83所高校均为地方高校。由于违约率高,经办银行惜贷、停贷问题突出,江西省校园的国家助学贷款几乎停滞,直到2009年才全面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5],尚未启动省内“代偿”政策,是预调查结果的“关注”省份。此次实地调查走访了南昌大学等5所高校的学生资助与就业部门,并在发放问卷的东华理工大学与12位贷款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式的访谈。以上两项基本完成了学校部分的调查。

(二)国际比较

国际比较是本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国际比较方法多用于对政策前沿问题的研究中,是一种探索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因而是本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国际比较,不仅可以了解某项政策在国外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在多国比较中归纳模式、提出适用条件,为本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大学生基层服务补偿的必要性和全球两种主要的合约模式可以从国际比较中析出,这是进行合约优化的前提和重要步骤。继而归纳适用条件,为中国的现实选择做准备。本书选取四个发达国家(美、加、日、澳)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具体而言,由于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政策在中国虽有多年实践探索,但未形成统一的和稳定的系统,政策之间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本书的目的不是寻求唯一路径,而是找到适应中国国情、可以均衡协调发展的最优安排。而在这一方面,美国的经验已积累了半个世纪,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这一政策的理念、目标及其与之协调一致的整个运作体系。此外,全球学生贷款债务格局及其对入学公平性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目前众多实施学生贷款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加上经济持续低迷,使得重新定位和设计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中国相关经验数据也将参加比较)具有必要性。而且,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的有效实施可能成为“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资助、就业补偿的重要途径。在以上方面,国际经验给了我们进行合约设计的基础。

(三)其他方法(文献法、计量法)

1.文献法用于对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对政策文本的梳理。文献法是初步发现问题和指导实地调查的基础,本书自开题以来一直从事文献研究,利用校园数据库、互联网、文献传递等方式搜集到国外文献900多篇,特别有几篇珍贵文献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学生贷款债务减免以及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政策实施效益的研究和调查报告,为本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文献查找外,笔者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国外研究文献的分析,一些初步的重要发现支持了本课题的立项。

2.计量法主要用于激励机制设计过程中建立合约模型、补偿金定价模型设计、进行博弈分析和均衡解(参与约束)的计算,以及对现行补偿金系数、补偿金标准与支付方案的测算。

四 抽样与数据描述

(一)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设计,考虑到在校生中“非负债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故该样本取负债学生 ∶非负债学生=1 ∶2。调查对象选择在校毕业生,理由是相比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就业的期望更具理性和现实性。

该样本选择了全国13所公立普通高校,学校所处地域覆盖东、中、西部;包含3所中央部属高校和10所地方所属高校;以本科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取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作比较。在所选取高校中,按照“负债学生 ∶非负债学生=1 ∶2”的比例抽取10%的毕业班学生。

通过邮寄方式,我们于2009年1月向所选取的13所高校毕业生(本科四年级、专科三年级,兼顾性别和专业分布)发放了5000份调查问卷,回收4057份,回收率81.1%,其中有效问卷3987份,有效率98.3%。

(二)问卷有效度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旨在阐明问卷整体是否可靠,其有效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为问卷的有效度;m为问卷的问题个数;n为受调查总人数;Ai为回答第i个问题的受访人数,i=1,2,…,n-1。

本次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体学生调查,包括24个题目,样本数量n=3987,E1=0.972;第二部分为负债学生调查,包括12个题目,样本数n=1504,E2=0.685。调查问卷完全有效。

(三)数据描述

此次调查样本量较大,调查内容也比较广泛,在此按照调查内容,对3987个样本的整体分布情况作以描述(表1—1)。主要是定类变量(有序、无序)和少数定距变量。

表1—1 调查数据基本情况描述

续表


[1]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2]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研究中心统计数据。

[3] George Psacharopoulos et al.,Financing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xploration of Policy Options,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86,p.15.

[4]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7月,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5] 吴晶:《我国采取多项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2010年8月1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8/12/c_12440201.htm)。

[6]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报告》,2014年8月,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280/201408/174179.html)。

[7]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研究中心:《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规划》,内部资料,2007年10月。

[8] 《贵州:“银校合作”新机制破解国家助学贷款困局》,2006年9月2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8/content_5149525.htm)。

[9] 《2015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2015年3月,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

[10] 这里“体制”有别于“制度”(institution),指的是更为刚性的现行政策构成的一系列规则。

[11] 200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达2003年度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贷款计划的通知》(银发[2003]153号)第二条规定:对违约率达到20%且违约人数达到20人的高校,经办银行可以停发贷款。该政策的出台导致全国大面积“停贷”。

[12] 《国开行: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96.5%逾期贷款超1亿》,2013年9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网站(http://finance.stockstar.com/SN2013090100000768.shtml)。

[13]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2008年11月27日,湖北省教育厅网站(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5316)。

[14] 数据来源: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工作会议,2006年12月5日。

[15] 数据来源: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关工作人员的访谈,2008年2月25日。

[16] [西班牙]马可-斯达德勒、佩雷斯-卡斯特里罗:《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管毅平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7] 陈欣:《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第10—11页。

[18] 费方域、蒋士成:《合同理论的范式演进》,载[法]贝尔纳·萨拉尼耶《合同经济学》,费方域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序第1—2页。

[19] [西班牙]马可-斯达德勒、佩雷斯-卡斯特里罗:《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管毅平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0] [法]拉丰、马赫蒂摩:《激励理论(第一卷)委托—代理模型》,陈志俊、李艳、单萍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1] [美]韦默:《制度设计》,费方域、朱宝钦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2] Heather Boushey,“Student Debt:Bigger and Bigger”,Centre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2005(http://www.cepr.net/documents/publications/student_debt_2005_09.pdf).

[23] 英国2002—2003学年毕业生的平均债务为8666英镑,其中学生贷款占84%,信用卡债务11%,商业信贷3%。“Student Loans and the Question of Debt”,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5(http://www.dfes.gov.uk/hegateway/uploads/Debt%20—%20FINAL.pdf).

[24] Saul Schwartz,“The Dark Side of Student Loans:Debt Burden,Default,and Bankruptcy”,Osgoode Hall Law Journal,Vol.37,No.1&2,1999.

[25] Ross Finnie,“Student Loans:Is It Getting Harder?Borrowing,Burdens,and Repayment”,Council of Ministers Canadian of Education,Canada 2000(http://www.cesc.ca/pceradocs/2000/00Finnie_e.pdf).

[26]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Federal Student Loan Debt:1993 to 2004”,ACE Issues Brief,2005(http://www.acenet.edu/programs/policy).

[27] Ross Finnie,“Student Loans,Student Financial Aid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Canada”,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Vol.24,No.2,2002.

[28] Alex Usher,“Global Debt Patter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Student Loan Burdens and Repayment Conditions”,Educational Policy Institute,2005(http://www.educationalpolicy.org/pdf/Global_Debt_Patterns.pdf).

[29] Sandy Baum and Saul Schwartz,“How Much Debt is Too Much?Defining Benchmarks for Manageable Student Debt”,Project on Student Debt and the College Board,2005(http://projectonstudentdebt.org/files/pub/Debt_is_Too_Much_November_10.pdf).

[30]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Debt Burden:Repaying Student Debt”,ACE Issues Brief,2004(http://www.acenet.edu/programs/policy).

[31] Hong Shen and Wenli Li,A Review of the Student Loans Scheme in China,UNESCO-Bangkok,2003,p.48.

[32] Maureen Woodhall,Lending for Learning:Designing a Student Loan Progra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Commonwealth Secretariat,1987,pp.55-57.

[33] W.Lee Hansendn and Marilyn S.Rhodes,“Student Debt Crisis:Are Students Incurring Excessive Debt?”,Economics of Education,Vol.7,No.1,1988,pp.101-112.

[34] Patricia M.Scherschel,“Student Indebtedness:Are Borrowers Pushing the Limits?”, New Agenda Series,Vol.1,No.2,India:USA Group Foundation,1998.

[35] Ross Finnie,“Measuring the Load,Easing the Burden”,C.D.Howe Institute Commentary,No.155,2001(http://www.cdhowe.org/pdf/Student_Loans.pdf).

[36] Luke Swarthout,“Paying Back,Not Giving Back-Student Debt’s Negative Impact on Public Service Career Opportunities”,The State PIRGs’ Higher Education Project,2006(http://www.pirg.org/highered/payingback.pdf).

[37] Canada Council on Learning,“At What Points Do Debt Loads Become a Deterrent to the Pursuit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Question Scans 06,2006(http://www.ccl-cca.ca/NR/rdonlyres/1C6F3DBD-2034-4B01-B348-398084D6AEB0/0/19DebtLoadDeterrent.pdf).

[38] Fred Hemingway,Kathryn McMullen,“A Family Affair:The Impact of Paying for College or University”,Canada Millennium Scholarship Foundation,2004(http://www.millenniumscholarships.ca/images/news/june25_family_e_.pdf).

[39] James Monks,“Loan burde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l.20,No.6,2001.

[40] Sandy Baum,Diane Saunders,“Life after Debt:Summary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Survey”,Student Loan Debt:Problems and Prospects,Washington,D.C.:Proceedings from a National Symposium,1997.

[41] Sandy Baum,Saul Schwartz,“The Impact of Student Loans on Borrowers: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payment-Evidence from the New England Student Loan Survey”,1988(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c/96/ba.pdf).

[42]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Lifting the Burden:Law Student Debt as a Barrier to Public Service-The Final Report of the ABA Commission on Loan Repayment and Forgiveness”,2003(http://www.abanet.org/legalservices/downloads/lrap/lrapfinalreport.pdf).

[43] Christa McGill,“Educational Debt and Law Student Failure to Enter Public Service Careers:Bringing Empirical Data to Bear”,Law and Social Inquiry,Vol.31,No.3,2006.

[44] Bruce Chapman,“Income Contingent Loans for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form”,Centre of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5(http://econrsss.anu.edu.au/pdf/DP491.pdf).

[45] Jerry Situ,“Canada Student Loans Repayment Assistance:Who Does and Does Not Use Interest Relief?”,2006(http://dsp-psd.pwgsc.gc.ca/Collection/Statcan/81-595-MIE/81-595-MIE2006047.pdf).

[46] 美国这一措施只针对按收入比例还款(Income-Contingent Repayment,ICR)形式。

[4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2013(http://www.bls.gov/ooh/).

[48] George Psacharopoulos et al.,Financing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xploration of Policy Options,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86,p.15.

[49] (至少在初期)发展中国家学生贷款回收成本高,违约率高,政府提供本金或担保基金,以及有害于长期的财政有效性的财政补贴。

[50] 其他措施包括与需求(收入)相关的减免,以及基于学业优异的减免。

[51] Gail McCallion,“Student Loan Forgiveness Programs-CRS Report for Congres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2005(http://kuhl.house.gov/UploadedFiles/studentloansforgiveness.pdf).

[52] 美国国会1963年的听证会发现,由于就读医学和牙医专业成本较高,因此40%的医学生和1/3的牙医生都来自前12%的高收入家庭(年收入高于10000美元),只有15%的医学生来自年收入低于5000美元的低收入家庭。

[53] 柯尊韬、田恩舜:《浅析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文教资料》2007年第4期。

[54] 傅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导向意义》,《财经扫描》2007年第8期。

[55] 方增泉、孟大虎:《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与就业制度设计》,《北京教育·高教》2007年第9期。

[56] 美国当时的“服务代偿”政策只面向大约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只有负债(学生贷款)学生才有资格参加。

[57]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ederal Student Aid,Borrower Services-Collections Group,“Options for Financially-Challenged Borrowers in Default”,2004(http://www.ed.gov/offices/OSFAP/DCS/forms/2004.Borrower.Options.pdf).

[58] Rita J.Kirshstain et al.,“Workforce Contingent Financial Aid:How States Link Financial Aid to Employment”,LUMINA Foundation,2004(http://www.luminafoundation.org/research/Workforce. pdf).

[59] Kenneth E.Redd,What Pennsylvania Health Care Students Would Want for Participating in Loan Forgiveness Programs,Pennsylvania Higher Education Assistance Agency,1991.

[60] Richard M.Ingersoll,Thomas M.Smith,The Wrong Solution to the Teacher Shortage,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3

[61] David M.Arfin,“The Use of Financial Aid to Attract Talented Students to Teaching:Lessons from Other Field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ol.86,No.4,1986.

[62] David A.Lieb,“Mo.Science Loan Repay Program Ended”,2007(http://www.boston.com/news/education/higher/articles/2007/10/30/mo_science_loan_repay_program_ended/?page=1).

[63] [澳]西蒙·马金森:《全球知识经济中的高等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64] Xiaoming Zhang and Haitao Xu,“Internationalization:A Challenge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Current Issue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Paris:OECD,2000.

[65] 《江西省全面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09年4月16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fwxx/wy/2009—04/16/content_1287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