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氏族姓氏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趋同
经典作家在讨论氏族问题时,明确地指出:“氏族有一定的名称,或一套名称,在全部落内只有该氏族才能使用这些名称。因此,氏族个别成员的名字,也就表明了他属于哪一氏族。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满洲是华夏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成员之一,也有自己部族的“一套名称”。历史典籍清晰地记录,其先祖可以追溯至先秦的肃慎、两汉的邑娄、魏晋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宋明的女真、后金的满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不同历史阶段的各民族经历组合、裂变、再组合的过程,一些较为强势民族延续下来,弱势部族则以不同方式融合到其他民族,或者消亡,这就是民族最终确立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肃慎不单是满洲先祖之族,也必然包括其他北方民族祖先在内。也就是说,满洲只是肃慎到女真长期裂变中得以强势延续下来的一个支脉,该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称谓就是一个有力证据。
满洲民族共同体以建州女真为中坚,融入其他女真诸部,又吸纳部分周边民族成员。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正式将旧族名“诸申”(女真)改称满洲。纵观该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其族名“满洲”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狭义上,清中期以前是指满洲本部族。从抚顺东到鸭绿江、长白山的建州女真为主体,其所属五部,即哲陈部、浑河部、苏克素河部、董鄂部、完颜部;长白三部,即珠舍里部、纳殷部、鸭绿江部;开原、铁岭东至吉林地区的扈伦四部,即哈达、叶赫、乌剌、辉发;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直到东海之滨的东海三部,即窩集部(一作渥集)、瓦尔喀部、库尔喀部等成员在内,也包括一部分与满洲关系密切的蒙古、高丽、尼堪(即沈阳、辽阳等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直至清朝中叶,满洲自我意识依然较强。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高宗弘历特别强调:“满洲人等,凡遇行走齐集处,俱宜清语,行在处清语,尤属紧要。前经降旨训谕,近日在南苑,侍卫官员兵丁俱说汉话,殊属非是。侍卫官员,乃兵丁之标准,而伊等转说汉话,兵丁等何以效法。嗣后凡遇行走齐集处,大臣侍卫官员,以及兵丁,俱著清语。将此通行晓谕知之。”十一年(1746年)二月,弘历指出,驻扎西宁办理青海番子事务之副都统莽古赉、驻藏办事之副都统傅清,陈奏事件,莽古赉每次俱用汉折,傅清亦间用汉折。各省督抚提镇内,有满洲大臣用汉折奏事者。“用汉字奏折,殊属非是,著饬行。嗣后奏事,俱著缮写清字奏折。”要求满洲人说“清语”,不讲汉话;用“清字奏折”,不用“汉字奏折”,这是高宗自我民族意识的体现,也是防止满洲“汉化”的举措。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病逝。锦州府知府金文淳等违犯“国丧”之例,自行剃发,拟议斩决。刑部尚书、满洲镶黄旗人盛安,以为判罚过重,迟延不奏。七月二十九日,高宗在满汉诸臣面前,责问盛安,知道“朕意在从宽而必不肯令改宽之旨”?他“以满语奏称,曾有是旨,而不肯用汉语承认”。高宗指责他“沽名”于汉官。这也表明此时的一些满洲大臣“国语”尚好。但也有满语表达不清而不愿使用的满官,因此从满洲旗被降为汉军旗。比如,五十一年(1786年),满洲正黄旗人虔礼宝,由山西按察使入觐,高宗以清语(满语)发问,他“未能娴习,命改汉军,自是始为汉军正黄旗人”。虔礼宝因不谙满语,高宗将他由满洲“上三旗”的正黄旗降到汉军旗。可知以皇帝为首满洲贵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始终是很强的。
第二,广义上,系泛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即所谓的“旗人”。从清代中期起,满洲本部族的意识逐步淡化,成员扩大到蒙古、汉军,即所谓“旗人”便视同满洲,包括编入八旗佐领的厄鲁特蒙古、回子,以及域外的高丽、俄罗斯、安南等。在“首崇满洲”的社会里,满洲、蒙古、汉军之间仍等级森严,即便在满洲本部各姓氏之间,直到清末,仍有贵贱之别。尽管晚清时姓氏地位的高低已并非那么重要,但是,满洲人的氏族血统意识依然很强。例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荣禄,由工部右侍郎改任户部左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一日,他遇到某都统,恭问贵姓,答曰:“瓜尔佳氏。”荣禄说:“然则吾等乃同族也。”该都统反问:“有 ‘苏完’二字否?”荣禄作答:“无。”都统摇摇头说:“殆非也!”瓜尔佳氏为满洲八“著姓”之一,而“居苏完者尤著”。因荣禄系乌喇地方瓜尔佳氏,而都统为位尊的苏完瓜尔佳氏,同姓不同宗,故该都统颇有轻蔑荣禄之意。满洲这种姓氏认可,“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他们心里,姓氏是有尊卑之分,同姓亦有高下之差。此种传统观念深深地根植在满洲人的脑海中。
满洲氏族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即氏族、胞族和部落。汉族的姓氏一词,满语称为“哈拉”(hala),与其相关的另一个词是家族,满语叫“穆昆”(mukun),“穆昆达”(mukun i da),即族长。《御制清文鉴》卷五“穆昆”条释义:一为同哈拉(姓)兄弟,一系一群人。这就说明穆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单一家族组织。在氏族社会里,一个哈拉应当是一个穆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增加,一个氏族又会分裂为若干个单体氏族,一个哈拉也会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穆昆,“包括一切女儿氏族的最初氏族,则作为胞族继续存在”。由哈拉、穆昆衍生出新的若干哈拉、穆昆,又形成新的氏族,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满洲诸大家,多以地为氏,往往氏同而所自出异”。
《通谱》所载姓氏与部族的差别颇多,分类如次:
1. 同族异姓。诸如,伊尔根觉罗氏,分居东西二寨,西寨改为蒙鄂啰氏,东寨改为巴雅喇氏;乌灵阿氏,其别支为乌尔达氏;瓜尔佳氏,其别支为石氏;佟佳氏,其别支为佟氏;内大臣瓜尔佳氏吴拜、兵部尚书舒穆禄氏纳木泰、一等大臣佟佳氏扈尔汉等,太祖努尔哈赤赐姓觉罗氏;秘书院大学士瓜尔佳氏车克、刘氏带翰,太宗皇太极赐姓觉罗氏;副将世职纳喇氏额尔德尼、副都统温徹亨氏布恕库,皇太极分别赐姓赫舍哩氏、乌噜氏。此外,还有的伊尔根觉罗氏改姓巴雅喇氏,乌灵阿氏改姓乌尔达氏等,如此事例,为数不少。其因主要是汗、皇帝赐姓,氏族人口增长,分地而居,及改易姓氏等。
2. 同姓异宗。例如,纳喇氏,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喇、哈达、辉发等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即便同地而居,也非同宗。诸如,叶赫地方纳喇氏,正黄旗人,原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家族最盛,子孙军功卓著,多人为军政大员。而与同地同姓的,国初、天聪时来归的镶黄旗人星格理、正黄旗人博屯、正白旗人古鲁格楚瑚尔、正红旗人安达理、镶白旗人额塞、镶红旗人吴达哈、正蓝旗人鄂谟克巴图鲁、镶蓝旗人喀山等,均非同宗。“著姓”舒穆禄氏,该姓以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扬古利额驸家族最盛,其兄弟、子侄战功卓著,身居军政要职。而世居同地、国初来归同姓同旗的尼雅宁阿布库,其子孙中亦有任理藩院尚书、都统等高官者,其家族与扬古利并非同宗。情况相同的倭赫,与他们两族也不同宗。世居穆溪地方的“著姓”觉罗氏,该姓正蓝旗人伊尔根觉罗氏阿尔塔什,国初率七村人口来归,太祖努尔哈赤妻以宗室之女,编立佐领;其孙夸察娶公主,封为额驸;元孙延布系和硕额驸,家族地位颇高。而与同姓同里同旗的萨穆察、噶哈并不同族。居住叶赫地方的舒舒觉罗氏,该姓镶黄旗人图鲁什,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太宗皇太极赐号“硕翁科洛巴图鲁”。与该地同姓同旗的新布、舒敏,正黄旗人禅禅、吴努春,正红旗人岱音布禄,镶蓝旗人安布禄均不同宗。佟佳地方佟佳氏,正黄旗人哈普塔伊拉亲,正白旗人罗金都都,正蓝旗人穆隆额,镶蓝旗人都馨,亦非本家同宗。其因或是祖辈世居之地,或为举族迁居,致使同里同姓,异宗杂处,而影响较大的姓氏同族者居多。
3. 同姓异地。譬如,瓜尔佳氏,“凡一百二派”:一出苏完,一出安褚拉库,一出尼马察,一出瓦尔喀,一出嘉木湖,一出长白山,一出蜚悠城,一出辉发,一出哈达,一出叶赫,一出讷殷,一出费德里,一出虎尔哈,一出殷,一出乌巴塔城,一出雅尔湖,一出吉阳,一出沙晋穆尔吉,一出沾,一出噶哈里,一出蓋鸡,一出松花江,一出黑龙江,一出聂尔巴,一出佛讷赫,一出兴堪,一出乌费和罗,一出浑春,一出嘉通阿,一出辽河,一出马察,一出伊兰倭赫,一出瓜尔察,一出囊武,一出尚阳堡,一出绥分,一出扎库塔,一出界凡,一出沈阳,一出白都讷,一出宁古塔,一出佛阿拉,一出铁岭,一出扎库木,一出尼雅满洲,一出辉哈江,一出伊苏河,一出费雅郎阿,一出嘉拉库等。钮祜禄氏,“凡二十三派”。舒穆禄氏,“凡四十二派”。马佳氏,“凡二十九派”。赫舍里氏,“凡五十八派”等。而只有少数姓氏仅出二派,如泰楚鲁氏、齐佳氏、哲尔济氏、布尔察氏、温徹亨氏等。当然,他们多数也不同宗同族。像栋鄂氏“凡十三派”,“俱系出栋鄂地方”,也是罕见的。
4. 异地同族。比如,镶黄旗人瓜尔佳氏胡瞻,世居长白山地方,与镶红旗人、居住吉阳地方的苏炳炎,正蓝旗人、世居吉颜地方的玛胡理等同族。镶黄旗人钮祜禄氏那尔察,世居安图瓜尔佳地方,与镶红旗人、移居英额地方的赖庐浑都督同族。正黄旗人马佳氏瑚石,世居绥分地方,与本旗包衣人、世居虎尔哈地方的席本,镶白旗包衣人、世居马佳地方的对齐巴,正蓝旗人、世居宁古塔地方的尼喀理等同族。正白旗人佟佳氏巴笃理扎尔固齐,世居马察地方,与本旗居住雅尔湖地方达尔汉、侍卫扈尔汉,正蓝旗人、世居加哈地方的浑托和,镶黄旗汉军旗分人、居住佟佳地方的佟养正,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的尼堪洪科等同族。正白旗人他塔喇氏岱图库哈理,世居扎库木地方,与正红旗人、居住安褚拉库地方的罗屯,正黄旗人、世居纳殷江地方的纳林等同旗。镶蓝旗人赫舍里氏阿颜塔,世居哈达地方,与本旗世居瓦尔喀地方的乌雅那,正蓝旗人、居住何殷村地方的得尔瑚理等同族。
在满洲社会里,异地同族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因应是部落人口增长较快,以寻求能够为该部提供所需物资的栖息地,这样就迫使他们多次迁徙,从而出现了氏族分化。例如,佟养正家族,世居佟佳地方,在明朝时,其祖达尔汉图墨图,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居住于开原,继迁抚顺。天命初年,举家归附后金,居住佛阿拉。佟佳氏四祖嘎尔翰图谋图在迁徙中,路过多伯库名旺地方,所用米面完结。又至鄂密浑地方,饥饿难忍,欲杀三岁之子以充饥,伊妻不允。又行至河沿,看见河内鱼多跳跃,山中禽兽会合成群,“如此好处抛舍,又往何方去呢?就在此居住罢”。这一典型的事例反映了氏族迁徙是为谋求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这是他们时常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部族之间相互攻杀,掠夺人口、财产,扩充领地,迫使一些氏族四处逃散。这种相互攻掠的方式,即是一些部族改善经济窘况的一种暴力手段,也是造成同族异地之因。例如,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氏,初期灭掉扈伦国,所居张地纳喇部,因姓纳喇氏。之后,迁居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那拉氏宗谱·序》记载,老祖纳齐布,由居地长白山移至混同江西扈尔奇山以东启尔萨河源处,独自居住。因受到蒙古威胁,迁居乌喇河上哨,于岸旁构舍二所以居。纳齐布五世孙、乌喇贝勒纳喇氏布颜,率族众亲疏长幼,收服附近诸路屯寨,俱移居松阿里乌喇河岸洪尼地方,修筑城垣厅室,部号乌喇,众议推为部主。《马佳氏族谱·序》记述,乃知我族之先,源出于费莫,元末明初之际,“缘遭家难,移居嘉理库城马佳地方,因以为氏”。早期氏族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彼此兼并,此类事例,屡见不鲜。
随着清朝战略部署的实施,依照政治军事任务之需,同族异地而居的情况经常出现。后金立国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实施一系列开国方略,以“七大恨”为由,对明宣战,兵进辽沈,攻掠辽西。皇太极绍述父业,打破北部蒙古、西部明廷、东部朝鲜的三面包围,立足东北,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后金的战略转移,他们将都城赫图阿拉(兴京)迁至辽阳(东京),又北移沈阳(盛京),大批满洲氏族均随之迁移。世祖福临再迁都北京,定鼎中原,一大批满洲人“从龙”入关,除了京营八旗劲旅,又有许多八旗官兵驻防全国要塞,比如,杭州、福州、荆州、广州、西安、绥远等地,其后裔“而以为家”。例如,福陵觉尔察氏,六世传至阿金那穆都,生子四人,长子某力甲,次子班布理,三子邦太,四子吉伯理。除班布理葬在兴京陵园内之外,其阿祖父子均葬在辽阳上瓦沟子。顺治元年(1644年),奉命班布理之长子达喀穆、次子他察,均看守福陵外,其余“从龙”入关,“因差而分驻防焉”。自清代定驻防之制,部分满洲氏族往京外迁移,而“瓜尔佳氏之族,满天下矣”,“今则南北各省驻防旗籍,无不有我瓜尔佳之族”。
有的家族因内部矛盾纷争而别居异地,例如,《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记载,瓜尔佳氏,先父生三子,长子曰佛尔和,次子曰尼亚哈齐,三子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捣翎争气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之地,尼亚哈齐迁往西地方,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当然,此种情况并不多见。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汉族是这样,其他民族亦是如此。满洲族内蒙古氏族与其姓氏相似,而高丽、尼堪的单字姓,与之不类。然而,随着满洲化的深入,他们子孙的名字多与满洲人划一。诸如,朝鲜人、正红旗韩尼之孙名花色,镶蓝旗包衣人李氏腾那弼,其孙名满达,曾孙名达崇阿等;尼堪镶黄旗包衣人王宏德之子名西特库,其孙名乌喇;镶黄旗包衣人王东海其孙名费扬古;台尼堪正黄旗人沈氏丰库之曾孙名僧额勒、七十八;抚顺尼堪的正蓝旗包衣旗鼓人李应试之孙名索克济哈、罗克济哈,其曾孙名六十五等,他们的名字与满洲人名无别,难以区分其族属。满洲姓氏吸纳了周边部族习俗,“有直以国语蒙古语为姓者”,体现了北方民族姓氏的多元特色,构成了满洲部族姓氏内容的多样性。
一 以地名为姓氏
明初女真三大部之一的建州女真因地为名,建州原系唐代渤海国之地名,斡朵里故城今在吉林敦化、三姓城(今黑龙江依兰县),还是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珲春河(今吉林珲春市东,为图们江支流)?部族不断地迁徙,居址地望大有变化。总之,其故城的今地均在牡丹江流域。辽金以来,一些部族已有以居地名为姓氏的旧俗。满洲姓氏沿袭了北方民族的习俗,以地名为姓氏者,《通谱》中一一标明。清国史馆编纂的满洲大臣的姓氏也多出于地名。例如,满洲正白旗人康果礼,“先世居那木都鲁,以地为氏”。满洲家族谱书之中,也多记氏族姓氏与世居地有关。例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我始祖姓觉尔察氏,讳索尔火,于明世中叶,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永陵喜他拉氏谱书》记述:“溯自达祖昂武都理巴彦德,于明世中叶,迁于长白山喜他拉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
满洲氏族“系地名因以为姓”者颇多,比如,马佳氏、栋鄂氏、郭啰罗氏、兆佳氏、萨克达氏、瓦尔喀氏、宁古塔氏、瑚锡哈哩氏、佟佳氏、性佳氏、齐佳氏、索绰啰氏、裕瑚噜氏、噶努氏、卦勒察氏、洪鄂氏、乌苏哩氏、徐吉氏、恺颜氏、爱珲氏、巴尔达氏、喀尔沁氏、贤达禅氏、德都勒氏、绰可秦氏、海拉苏氏、褚库尔氏、崇果噜氏、穆和林氏、蒙古楚氏、扎噜特氏、巴岳特氏、乌噜特氏、老沟氏、席鲁特氏、阿苏克氏、克什克腾氏等,均取自该族世居地之名。
二 以山水名为姓氏
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川之间,对山河的依恋与敬畏之感极为浓厚,以山水之名作为氏族姓氏,也渐成习俗。例如,满洲洪鄂氏,“本系山名,因以为姓”,其氏族散处于长白山等地方。拜格氏,“世居拜格山地方”,因以山名为姓。蒙古楚氏,“散处于乌拉蒙古楚山等地”,因以为姓。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因生活在海西江,今松花江上源,因而得名。四部的哈达、叶赫、乌喇(一作乌拉)、辉发之名,源于他们分别居住的四条河,以河名为姓氏。《满洲实录》卷一记载,乌拉国,本名呼伦,姓纳喇,居乌拉河岸,故名乌拉。哈达国汗,姓纳喇,名万本,呼伦族,住哈达(河)处,故名哈达。叶赫国始祖蒙古人,姓土默特,所居地名璋减,呼伦国内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纳喇;后移居叶赫河,故名叶赫。辉发国,本姓益克得哩氏,原系萨哈连乌拉(即黑龙江)尼马察部人,其始祖星古礼之五世孙旺吉努,征服辉发部于辉发河边呼尔奇山,筑城居之,故名辉发。
满洲部族以水名为姓氏者,还有满洲“八著姓”之一赫舍里氏,原系河名,以之为姓。精奇理氏,正白旗人巴尔达奇、鄂谟尔托,正黄旗人扎理穆,其氏族散处精奇理乌喇(即精奇理江),该姓氏取自江名。“佟佳,本系水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马察、雅尔湖、加哈,及长白山附近之地”。章佳氏,“原以长白山瞻河地名为姓”,该姓氏取自河名。
三 以部落名为姓氏
《通谱》之中以部族名称为姓氏的也不少,譬如,瓜尔佳氏、钮祜禄氏、纳喇氏、科尔沁氏、察哈尔氏、辉和氏、土默特氏、巴颜氏、完颜氏、富察氏、乌苏氏、克哷氏、温特赫氏、尼玛察氏、温都氏、乌梁海氏、哈苏特氏、阿克占氏、阿尔拉氏、图克坦氏、珠格氏、图们氏、拜格氏、珠佳氏、珠噜氏、卓津氏、伊喇氏、喀喇氏、兆垒氏、尼玛哈氏、莽果氏、郭尔罗斯氏、翁牛特氏、乌喇特氏、扎拉氏、巴林氏、奈曼氏、蒙古氏等,皆以部落称谓作为本族姓氏。
四 以姓为姓氏
以姓为姓氏,也是满洲人姓氏构成的一部分。例如,舒穆禄氏、那木都鲁氏、赛密勒氏、尼沙氏、博和哩氏、辉罗氏、乌苏占氏、萨察氏、珠尔根氏、额苏哩氏、广佳喇氏、赫书氏、纳塔氏、都克达氏、伊喇氏、舒尔都氏、塔坦氏、沙达喇氏、纳哈塔氏、富珠哩氏、锡尔馨氏、布萨氏、乌什拉氏、哈萨拉氏、鄂尔图特氏、卓特氏、博尔济克氏、锡璘氏、苏尼特氏、卓多穆氏、库布克氏、托罗特氏、徹穆衮氏等,均以姓为姓氏。
五 以名为姓氏
满洲人亦有以名字为姓氏的,数量相对较少。诸如,汉军正白旗人石廷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先世居住苏完地方,本姓瓜尔佳氏。其父石翰,始家居辽东,因名石字,遂以“石”为氏。满洲镶黄旗人顾八代,官历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值上书房,内阁学士、礼部尚书,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姓。鄂拜,官国子监祭酒,本姓西林觉罗氏,自鄂拜始,子孙以鄂为氏。包衣强效,本姓强恰哩氏,自强效始,其子孙皆以强字为姓氏。
六 君主赐姓
对有功勋与杰出贡献者,皇帝赐姓。例如,正黄旗人舒穆禄氏纳木泰,位次贝勒八人之下的额驸扬古利第三弟,因功太祖努尔哈赤赐姓觉罗氏,官历兵部尚书、都统,封三等男。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吴拜,青年时,太祖召入内庭抚养,赐姓觉罗氏,承袭其父佐领,预“十六大臣”之列,封二等伯。正白旗人佟佳氏扈尔汉,随其父扈喇琥来归,太祖优待其族,以扈尔汉为养子,赐姓觉罗氏,授为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封三等子。正黄旗包衣人兆佳氏满平阿,太祖以归附后,效力多年,征界凡城,身被重伤,特恩赐姓觉罗氏。镶白旗人瓜尔佳氏车克,承袭其父席尔那佐领,太宗皇太极赐姓觉罗氏,作战勇敢,屡立军功,历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内秘书院大学士,加太子太师等衔。正黄旗人纳喇氏额尔德尼巴克什,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太祖时,为文学侍从,创制满文等,著有劳绩,授副将世职,太宗赐姓赫舍哩氏,入硕色巴克什族。温徹亨氏布恕库,官副都统,太宗赐姓乌噜氏。翁金,翰林院侍读学士,系员外郎浑金养子,原籍江西,本姓无考,圣祖玄烨命编入满洲,姓赫舍哩氏。高丽那氏准泰,官广东巡抚,“奉旨”赐姓满洲纳喇氏。厉氏杜纳,官礼部尚书,圣祖玄烨赐姓励氏。此类事例不为少数。
七 改易姓氏
满洲人改变姓氏,或因氏族人口繁盛,分寨别居;或外族人,改满洲姓氏;或继嗣,改为外姓;或迁居,而改姓氏等。例如,伊尔根觉罗氏,其族甚繁,西寨改为蒙鄂啰氏,东寨改为巴雅喇氏。瑚什布,本姓无考,为莽爱养子,承袭云骑尉,改姓巴雅喇氏。星根达尔汉,蒙古人,本姓土默特,灭纳喇姓部,因据其地,改姓纳喇氏。星古里,本姓伊克达哩,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默图,遂改姓纳喇氏。富明阿,本姓萨克达氏,任云骑尉,世祖福临令承袭伊舅乌尔丹世职,因改为赫舍哩氏。乌鲁理,本姓乌苏氏,世宗胤禛命过继其舅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公富宁安为嗣,改富察氏。敏森,本姓那木都鲁氏,受命承袭其妻之外祖纠纳世职云骑尉,改姓库雅拉氏。颜达色,本姓无考,袭轻车都尉,为班济养子,班济无嗣,世宗命其承袭,因改博尔济吉特氏。又如,元末明初之时,马佳氏先祖源出于费莫氏,“缘遭家难,移居嘉礼库城马佳地方,因以为氏”。费莫氏言,“原为马佳氏,世居瓦尔喀地方。后因择地立业,迁居乌拉地方”。费莫、马佳氏,原系一姓。颜体恳,本姓纳喇氏,其祖图鲁伦迁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嘉浑,本姓乌灵阿氏,后移居观音屯,改姓乌尔达氏。额尔登布,本姓无考,为穆成额养子,“奉旨”承袭云骑尉,改为乌苏氏。伊常阿,本姓实宝禅氏,其舅祖寨楞无嗣,“奉特恩”,承袭云骑尉,改塔塔尔氏。腾起,本姓兆佳氏,改姓伊尔根觉罗氏等。
八 以动植物名为姓氏
北方少数民族多为渔猎民族,普遍崇敬熊、狼、鹿、鹰、天鹅、喜鹊等动物,乃至一些民族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徽记。在女真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经常同各种动植物打交道,自然对动植物等产生敬重和膜拜之情。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满洲人长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对狼、野猪等动物油然而生的依恋与敬畏,以动物名称为部族姓氏,也成为一种习俗。这从满洲人的姓氏中可看出一些端倪。例如,散处长白山、英额等地的钮祜禄氏,满语为niohe,汉义为“狼”,以为其姓。之后,冠汉字姓取其谐音为郎姓。世居宁古塔、那木都鲁、赫图阿拉、黑龙江等地的萨克达氏,满语为sakda,汉义是“野猪”,以之为姓。尼玛哈氏,满语nimaha,汉义系“鱼”;乌雅氏,满语ulgiyan,汉义为“猪”;世居黑龙江的绰罗氏,满语toro,汉义为“桃子”等。这也表明满洲人姓氏形成似带有原始宗教崇拜的色彩。
九 以颜色、数字等为姓氏
满洲姓氏中以颜色、数字为姓氏者也不少。以颜色为姓氏者,诸如,哲尔德氏,满语为jerde hala,jerde汉义为红色(赤色),hala汉义为姓;吴鲁氏,满语为ulu hala,ulu汉义为喜鹊青;舒舒觉罗氏,满语为 šušu gioro hala,šušu汉义为紫色;钮望佳氏,满语为niowanggiyan hala,niowanggiyan汉义为绿色、青色。以数字为姓氏者,比如,札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jakuta汉义为八(姓);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ningguta由ninggun汉义为六演变而来,汉义为各六(姓),此即清先祖世居地宁古塔之名的由来;唐古氏,满语为tanggū hala,tanggū 汉义为百(姓);图门氏,满语为tumen hala,tumen汉义为万(姓),等等。
满洲姓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方面,以居地、山水、动植物等名为姓氏,反映他们对自己世代生息繁衍环境的依恋,以及对大自然的尊崇与敬意。另一方面,姓氏延续了辽金以来原始部落名称,说明他们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数典而未忘祖。例如,完颜氏,经辽、金、元、明、清等五朝,均沿用此姓;赫舍里氏,曾称为纥石烈、乞石烈;觉罗氏,曾叫加古、夹古、夹温;钮祜禄氏,亦曰敌烈、女溪烈、亦乞烈等。尽管历代汉字标音的写法不同,但语音基本相近,此类姓氏的部族仍有几十种。“今以《通谱》所载,满洲氏族见于《金史》者什之三。”这充分地表明北方民族发展的延续性,体现出了民族共同体中各个氏族相似的文化心理。这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分化、组合与构建的原动力之一。辽金以来,北方民族受汉族姓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然而,从姓氏文化上看,在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对于新的民族共同体而言,各部族文化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民族间文化的彼此交融,也正是一个民族最终形成不可缺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