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糖尿病患者也能长寿 重视治疗,照样健康长寿
2001年6月26日,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为99岁的妇女戴维斯颁发了一枚荣誉勋章,表彰这位“抗糖尿病英雄”。戴维斯从19岁时起就患上了糖尿病,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与疾病搏斗了80年,目前依然健康地活着,成为迄今全球糖尿病患者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摘自2001年《健康人》杂志
“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长寿?”这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美国波士顿乔瑟林糖尿病研究中心从1972年起开始颁发“50年奖章”,以鼓励糖尿病患者战胜病魔。到2000年时,已经有近7万人拿到奖章,其中有不少人甚至带病生活75年以上。其实,糖尿病患者的长寿不是梦,不是个例,而是具有普遍性。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长寿呢?
1.保持心情愉悦
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以及病情变化的影响占60%以上。暴怒、焦虑、恐惧、悲伤等情志变化都会引起机体反应。比如,人在暴怒时交感神经会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为了应付外来刺激,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随之肝中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同时,机体为保证热量,开始抑制胰岛素分泌,这些都会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而愉悦的心情则可以帮患者战胜疾病。
2.控制好饮食
研究人员曾经对一组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教育,5个月后,患者的饮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饮食变得规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脂水平分别下降15.1%、16.2%和5.8%,大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些患者逐渐减少降糖药,最后甚至可以不用。可见,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坚持适当的运动
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胰岛素的消耗,降低胰岛B细胞负担。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对注射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减少用药量。此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概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检测血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监测不重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化验一次,也就不能及时掌握体内血糖的起伏变化。有些患者认为,反正自己血糖高,测不测都一样;有些患者连续一段时间对血糖控制得很好,于是就放松了对血糖的监测;有些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又因为没感觉到哪里不舒服,就不再按时测血糖了。其实,这些对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不利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检查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当血糖控制不好时(糖化血红蛋白介于4%~6%时,说明血糖控制理想;超过8%,则说明血糖控制不良),最好每3个月检查1次。
5.别害怕注射胰岛素
有些患者一听说要注射胰岛素就有点害怕,生怕对其产生依赖,以后再也离不开了,其实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胰岛素是我们体内糖代谢所需的一种生理激素,是否要注射、注射多少,要看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如果体内胰岛素B细胞完全衰竭,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但如果体内胰岛素B细胞功能尚存,注射胰岛素等于帮助体内胰岛细胞得到暂时休息,等体内血糖稳定后,再酌量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
6.及早发现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许多并发症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有的甚至会致残、致死,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所以,糖尿病患者一方面要坚持积极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像检测血糖一样对可能的并发症做好定期检查(可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同时进行),尤其是眼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并发症,即便很轻微,也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还无法达到根除的目的。但是只要按照前面所说,重视饮食治疗,控制好血糖,预防好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