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族(之二)(怪哉第11期)](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08/818908/b_818908.jpg)
第3章 “上帝之鞭”阿提拉:匈人就是匈奴人吗?(3)
黑沟梁遗址所属的巴里坤草原,曾有焉不拉克文化寒气沟类型,可延续到西汉之初,此时,游牧于此的古代民族当为月氏。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通常认为史料所载的月氏所居“敦煌、祁连间”之地是指河西走廊西部的张掖、酒泉一带。但这种看法现在已经逐渐被舍弃,因为汉代此地区并无“祁连山”。
事实上,汉代史料所载的“祁连山”,“天山”,“祁连天山”应当都指东天山,月氏的活动地域应当在东天山于敦煌之间。一个附加的证据是,通常认为月氏是与斯基泰人近似的高加索人种,但目前的考古证据,并不支持此区域在这个历史时期存在高加索人种类型古代人骨。
西汉之初,匈奴势力也在此期扩张至东天山脚下。东天山地区最为著名的一处遗址便是被认作匈奴右贤王王庭的东黑沟遗址,此遗址的发掘入选了2007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黑沟梁墓地遗址与东黑沟遗址属同一时期同类型的匈奴部族遗址。
据《汉书·西域传》载,西汉时代曾存在于东天山的地方政权,包括单桓国、蒲类国、蒲类后国、西且弥国、劫国等小国等,他们都应为匈奴右部所属的部落国家,但目前尚不能判断,黑沟梁墓地具体与哪个东天山部落国家相关。
黑沟梁墓地遗址的考古文化因素很多元,但最主要的仍是与月氏人相关的焉不拉克文化寒气沟类型,以及和漠北同源的匈奴文化。这使得Q1b类型有了追根溯源的可能。如果西匈奴Q1b类型与今天西方人群Q1b类型的关联性确实成立,那么,一直争论不休的匈奴西迁历史悬疑问题便有望得以解开。
具体说来,黑沟梁古DNA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为Q1a*类型,此型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暗示黑沟梁古人与西伯利亚族群的血统关联。其二便是这个广受关注的Q1b类型,正如上面所述,此类型散见于西方人群,但在东方人之中却非常罕见,只是偶然在一些新建维吾尔族样本中可以找到。
那么,这到底意味着匈奴右部之民全部迁出了蒙古高原,未留下任何基因印记呢?还是这Q1b为匈奴人融合的月氏土著之民呢?据原报告介绍,Q1b样本全部属于墓主人,而Q1a*类型既有墓主人也有人牲。这让问题变得有些复杂。
古人骨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反映父系源流的Y-DNA分型,并未发现黑沟梁墓主人和殉葬人牲之间明显的种系差异。而反映母系源流的mtDNA分析尚未见详细内容,不清楚墓主人组和人牲组之间的东西混血情况如何。
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黑沟梁A组的匈奴右部墓主人,其人种起源以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为主,并含一定倾向哈密地区土著人群的血统因素。北亚血统或许与父系出现的通常认为西伯利亚起源的Q1a*类型相关,同时,暗示源流较为难解的Q1b类型也可能起源于北亚地区,只是如今已不见其基因印记。
此类型广泛分布于东亚诸族,罕见北亚,尤其几乎不见于西伯利亚。但人类学家们认为,它也许还是起源于西伯利亚,只是可能因为西伯利亚孤立族群人口太过稀少,没有留下延续至今基因印记。
而黑沟梁B组,则更接近于纯粹蒙古人种。黑沟梁B组人牲的西方混合因素,略高于天山北路组,高加索人种成分更多。
这样看来,匈奴部族也是血统混杂,跟匈人同为西伯利亚起源,存在血缘联系也不无可能。
十一
至于目前的“匈人就是匈奴”这一假设,则基本上完全建立在语音近似上,最先由法国学者De Guignes提出,并无更多任何历史和考古证据。
从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到匈人在欧洲的出现之间,有几个世纪的空白,再加上巨大的地理间隔,如果没有直接间接的历史记载或考古实物发现,光凭语音上的近似远远不足以成为“信史”。
持此说者,是这样描述北匈奴西迁过程的:其迁移历时几个世纪,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诸国。公元4世纪中叶,北匈奴灭掉了强大的突厥国度阿兰国,西方为之震动——这其实是匈人所为。
那么阿提拉部族这支匈人又来自何处?除了从中国西行的北匈奴残部说之外,主流说法是,这支匈人部族来自南俄草原。
匈人其实是欧洲人对来自东方各游牧民族的统一习惯称谓,然而真正匈人的后代却一直下落不明。唯一的证据是,七世纪后期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保尔加人(马扎尔人)——保加利亚人的祖先之一中,或许有些匈人成分。
而当被视为匈人后代的匈牙利人,于9世纪下半叶出现于欧洲时,真正可考的匈人已经消失近400年之久。著名匈牙利裔历史学家Denis Simor教授在其名作《匈牙利史》中称,把匈牙利人称为匈人,是典型的时序倒错,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表明两者有直接关系。
当然,可以肯定,马扎尔人的祖先来自亚洲草原,而不是印—欧种人。今天还可以见到匈牙利人的一项文化特异:他们也许是欧洲唯一将姓列在名之前的民族。这一姓名顺序与中国、韩国(朝鲜)、琉球、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反而一致。
但无论如何,匈奴和匈人都属于那个时代强悍的草原民族,他们都有高度军事化的游牧风俗。然而,当四散的末代匈奴人、匈人逐渐放弃游牧生活、军事风俗和祖先的追求,渐渐定居在匈牙利、巴克特利亚和华北的农耕区时,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也就黯然落幕了。
十二
匈奴人的血脉,其实在中国延续了下来。苏州斜塘镇的金姓居民,就自称匈奴后裔。斜塘,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的一个小镇。
这个小镇的金姓居民,自称是300多年前从徐州迁来的匈奴后裔,至今已传至第13代。据其族谱,远祖可追溯到与母亲一起归汉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深受汉武帝宠爱、后被封为禾宅侯的金日磾后代。
金日磾(公元前134年~86年),字翁叔,原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攻克匈奴右地,金日磾兄弟与其母俱归汉,金日磾当时14岁,初任马监,深得汉武帝宠爱,赐姓金氏。后因其平叛有功封禾宅侯,其后裔定居长安。西汉末年,迭经战乱,金氏后裔开始向各地迁徙。
斜塘金氏第10代孙,72岁的金家昆家中,珍藏着一本刻印于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彭城家谱》。这已经是斜塘金姓历经“文革”后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本家谱。
谱上记载,明末清初,山东彭城(今徐州)“系出禾宅侯”的金孟昭,“自鲁徙吴”,也就是从山东迁到了苏州,从此在斜塘“半耕半读、为商为贾”,到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发展成了金云樵、金襟江、金松坡等十门金姓大户,所以当时民间有“车坊一个镇,勿及斜塘一个金”之说。
1920年,诗人柳亚子曾到斜塘,留下诗句:“斜塘烟雨景如何,水阁芦帘对户居,已隔一条衣带水,不同调笑酒家胡。”
史载,唐代长安城里有由游牧民族开的酒肆茶坊“胡姬当炉”及“酒家胡”,而当时斜塘有家较雅的“玉壶春”茶酒馆,正是金氏后人开的。上岸是茶馆,下岸“水阁”兼卖酒菜,这或许能说明,当年柳亚子也考证过斜塘金姓为匈奴后裔。
在重修家谱的过程中,金家昆打听到了不少金姓祖先的故事。据他的一位名叫金粹增的堂姑母说,斜塘“金”姓有“东金”、“西金”之分。相传“东金”是金家的嫡亲子孙,而“西金”则是金家佣人的后代。也有人说,斜塘金氏祖先是江宁府台,清初不愿为官,就迁居斜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