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它是文学作品,以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密严整的结构、惟妙惟肖的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审美享受,丰富着他们的生活,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同时,它又是文化典籍,在构建文化传统、铸造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特别是像《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作为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

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江湖恶斗,无论是降妖除魔还是家族兴衰,都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神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直观地呈现出来,有着极为丰富的认识价值。尽管作品中人/神形象、情节很多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历史典籍无法取代的史料价值。中国古代的史书特别是正史往往采用宏大叙事,记载的大多是帝王将相主导的军国大事、政治外交,至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则不屑记载。事实上,日常生活与军国大事同样重要,细节展示与宏大叙事同样精彩,要了解中国古代市井细民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乃至喜怒哀乐,必须从小说作品中去寻找材料。在以书写日常生活为特色的微观史学层面,小说比历史典籍更有史料价值,也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小说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其影响早已超出文学欣赏的层面,明代中期之后逐渐成为军事教科书,从张献忠的造反到多尔衮的入关,再到太平天国的排兵布阵,这两部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可以说,它们参与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商业经营、人才管理等方面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节庆民俗、语言表达,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全方位的,也是非常深入的。对那些识字不多乃至目不识丁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小说发挥着历史教科书、道德教科书、情感教科书等功能,正如鲁迅所言:“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国古代广大民众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四书五经,不亚于各类经典。认识传统中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离不开中国古典小说。

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描述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的影响一点都不为过,经过千百年的陶冶浸润,中国古典小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直到今天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特别是那些传世经典比如四大名著,尽管所写为农业时代的生活场景,但它们在数字化的时代里并没有过时,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滋润和启迪。如今已没有科举考试,但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减轻;如今已没有三妻四妾的争风吃醋,但夫妻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变得更简单或更轻松;如今已不再歃血为盟、结拜兄弟,但一起为事业打拼的患难真情同样珍贵,焕发着人性的光彩。

对在无休止的内卷中焦头烂额、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来说,阅读古典小说可以获得其他样式文学作品无法替代的愉悦和收获。这里有丰富的人性探索、有深刻的社会洞察、有睿智的人生分享,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寻曾经模糊的文化记忆,也可以为自己难以释怀的文化乡愁找到归宿。中国古典小说中那些永恒的话题,比如英雄、勇气、政治、规则、欲望、自由、生命、爱情、名利、暴力、伦理、女性、正义、青春,等等,这也是当下每个读者都要面对的人生关键词。这些古典小说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发出了直面灵魂的考问,也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拯救苍生的英雄情怀中夹杂着无处不在的利己主义;在《水浒传》中,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背后是凄凉落寞的末路悲歌;在《西游记》中,上天入地的自由沉重且代价巨大,保持童真得到的却是顺从规则的油滑;在《红楼梦》中,凄美的青春挽歌掩饰不住家族使命的庄严复调。那些出没于俗世边缘的侠客,在唐传奇和公案小说中,坚守内心的正义和皈依体制的诱惑让他们的内心不断纠结;在《世说新语》中,最黑暗的时代开出了最明艳的生命之花;当《封神演义》上演神界与人间的权力大战时,《金瓶梅》里的西门大院里正在发生着因欲望引发的殊死争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共同讲述着读书人在那个时代里最严肃的无厘头闹剧。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古典小说研究界的同人一起,从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着眼,选择十一部古典小说进行精心解读,或一部经典名著,或一类小说作品,揭示这些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作者皆为在学界崭露头角、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人,选取自己素有研究的作品,深入探讨,精彩可期。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其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后面我们还会继续推出相关专书,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期待你们的宝贵意见。

苗怀明
2024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