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石窟种菇,海滨练功
从多联多易贸易平台上购买的全能菌种,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技术含量很高。
林博在商品清单里看到的介绍说明,研究团队对菌种进行过无数次基因修剪、拼接,经历过魔法力量的洗礼改造,具备无限的演变潜力。
现在的菌种是一张白纸,它本身只有最基本的功能,分解物质获得养分。想要演变出各有功效的蘑菇品种,全看培养者的技巧手法。
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喂食不同的养料,给予各种定向刺激,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最终的蘑菇类型品质产生影响。
就连菌种的最初研发团队,都不知道它们究竟能在玩家手里变成什么模样。不论是作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打造甲具兵器,乃至培养出一个蕈人智慧种族都是可行的。
正因这种神奇的演化能力,多联多易平台特意告诫购买者,菌种培养并不百分百安全,如果培养操作不当,有可能激发恶性基因性状,致使菌毯无节制蔓延,形成难以挽救的生态灾害。
东崖石窟。
林博点起鲸油灯,微蓝的火焰释放出明烈的光芒,把周围照得透亮。
他上次来时没有深入洞内,如今既然决定建造蘑菇种植园,自然得把这片地方给探索明白,免得蘑菇刚种下就被来路不明的动物给偷吃了。
入口地面上有一层鸟粪,有新鲜的,有干燥多年的,附近海域的鸥鸟看来经常来此歇脚。
再往里走是一段下坡路,地表干爽没有粪便,头顶石壁不断压低,整个空间收窄。
石窟整体不大,内部空间和室内篮球场差不多,像一个喇叭似得外宽内窄。
林博弯着腰走到最深处,举灯观瞧,发现一个窄洞,恐怕只有小孩子才能挤过去,不过有湿润的气流从中吹出。
“这里居然还是一个洞窟网络,嗯,这风很潮湿,里面大概有地下河。”
他观察周围岩层的样貌,注意到洞口受到侵蚀,而附近地面则有一层细腻的土壤堆积,大概是携带微量泥沙的水流从洞内涌出,看来地下河的水位会在某些时候暴涨,超过洞口高度。
风帆群岛是海洋气候,全年湿润,每个月份的降水量是比较平均的。不过每年都有飓风袭击,降水量短时间暴增,大概地下河水位上升也是飓风导致。
“行,就算暴雨,水位也就是在洞窟底部,不会蔓延上去。”
林博考察环境后表示满意,东岸石窟外宽内窄,外高内低,整体可以分成三段,入口,中庭和深处。
中庭足够宽敞,搭建蘑菇园绰绰有余。入口处可以造一个小住所,设置训练场地,平时可以在这里练习技能。
至于深处,林博决定今后花时间扩宽,连通地下河,再挖一个蓄水池,这样一来取水用水就很方便了,遇到暴雨也不用担心淹没中庭。
种蘑菇第一步是制作培养基,只要能给孢子生长提供养分和适宜环境,用烂木头、棉籽壳、秸秆、粪便都行。
林博原本是打算去石塔镇南边的林地挑选木料,不过东岸石窟有现成的鸟粪,可以就地取材。
积年的鸟粪已经完成自然发酵,本身就是上好的肥料。只要和麦秆混合堆肥,经过杀菌除杂,就能制成优秀的蘑菇培养基。
林博想弄到麦秆,也不容易。
石塔镇的农业并不发达,主要是土质一般,只能勉强种些黑麦、大麦、马铃薯。此外,当地所有开垦的农田都属于贵族私产,佃农赚不到钱就进城打工去了。
所以现在整个镇子已经没有农民种地,想要麦秆,得去附近的村庄碰碰运气。
“还是算了吧。”林博摇摇头。
他翻看《蕈人教授的菌类农学》,找到一种简便的粪土培养基制作流程,只要把干净的泥沙经过高温杀菌除杂,混合发酵粪便,就能满足原代菌种的生长需求。
可以说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也多亏全能菌种的生命力足够顽强。
等到菌丝长成,铺开成菌毯,培养基就可有可无了,到时候随便撒点木屑都能成活。
从石窟底部收集泥沙,用他平时做饭的炖锅把沙土焙干,摊开冷却,再从石窟入口收集几铲子陈年鸟粪,倒入泥沙里搅和搅和,填入一个木箱里,最后捏开菌种,将孢子均匀洒落。
林博烧了一点凉白开,给培养基补充水分,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时间了。
他手头的任务不少,训练技能,学习知识,时间永远不够用。
要把东岸石窟改造为合格的营地,也需要大量准备工作,林博也不指望能在短期内完成,只能是先设立一个营建计划。
训练用的橡胶桩杵在地上,它一圈圈旋转,又一次次被刺入的短矛、鱼叉,割得遍体鳞伤。沉闷的撞击声惊散了飞鸟,海鸥们在礁石上聚集,朝林博发出不满的叫声。
等到林博疲惫了,盘坐在台地上陷入冥想,被占据了歇脚地的海鸥们飞过来,落在伤痕累累的靶子上,在法师周围走来走去,蹦蹦跳跳,甚至胆大到落在他肩头,趾高气昂,或是钻进他怀里,把鸟喙伸进风衣口袋里偷面包吃。
三小时后林博睁开眼,海鸥们做贼心虚地飞散开去,他一摸口袋,自带的干巴面包已经坑坑洼洼了。
法师倒也不生气,笑着掰开面包,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撕碎了,丢到滩头喂鸟。
“以后我多带点面包来,就当房租。等我种的蘑菇成熟,也请你们吃。”林博认认真真和鸟群说话,它们只是嘎嘎叫着,互相谁也听不懂谁。
傍晚,结束了一天训练的林博返回灯塔,石窟营地即便处在不设防备的状态,也无需担心被盗。
不可能有活人历尽千难万险抵达此处,费尽千辛万苦就为了偷走一筐鸟粪土——至于海鸥偷不偷?据林博所知,它们一般也不吃自己拉的屎。
等到营地慢慢成形,蘑菇园规模扩大,倒是可以设置一些守备力量了。
长夜漫漫,正好读书。
综网好友给的机械学基础理论一大箩筐,《药师大方典》是厚厚一本,《蕈人农学》也是一大本,再加上《霜天流》常看常新,林博这晚自习算是给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
中途每四个小时左右给透镜旋转装置上弦,这都算课间休息。晚上对他来说就是白天,正常吃三顿饭。白天他要练真言御术和冥想,得吃四五餐才顶饿,这一天就得吃八顿。
灯塔的地窖里那点存粮已经是见底。
大清早,太阳升起没多久,林博就光顾镇子的面包房了,他还不是最早一批客户,有些工人家庭的妇女天不亮就来蹲守第一批出炉的面包。
叮铃铃——门后的铜铃响起。
“守夜人,祝你好胃口。”面包房的主厨兼老板是个身宽体胖的老太太,和上任守夜人是旧相识。
面包房里的女客人们有意无意打量着林博,侧耳倾听他和主厨的对话。
“早安,莫尔太太。”林博掏出纸钞,一次性买了二十公斤干巴面包,这玩意非常耐储存,大家都会定期大量购入。
等他出门后,石塔镇的女人就开始议论打听这个外乡人的来历。面包房老太太也是个爱打听的好事者,和妇女们热烈八卦起来。
若说石塔镇有情报集散中心,那必然是面包房无疑。不到十分钟她们就把当地人对林博的所有已知信息都整理出来了。
“他穿的衣服看起来不错,很衬那张脸。”纺织女工的面颊浮现淡淡红晕。
“靴子也挺好。”鞋厂女工补充道。
“老提姆生前可一直都是勤俭的人,新来的这位哦,作风完全不一样。年轻的小伙打扮神神气气,这是打算做什么?”
女人们发出笑声,“看好你们家的女儿,别在教堂敬拜善母的时候,被那个外乡人迷了眼。”
“那可不必,新来的守夜人从来不去教堂。”
今天是礼拜日,即便是最黑心的工厂,都会留出小半天假期给工人去教堂参拜五神。等妇女们回家领上老公和孩子,相约在教堂里,就再次瞧见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嘿,这不是那个守夜人吗?”石塔镇的居民闲的没事,在座椅上窃窃私语。
老祭司走上讲经台,他不着急宣读教义,而是请林博上来露个面,很高兴地向镇民宣布,五神教派多了一位新的教徒兄弟。
林博朝他们挥手致意,“如你们所见,我被五神的信徒提姆从海难的余波中救下,自此孑然一身,继承了看守灯塔的事业。
“如今我追奉五神之一的老者,与诸位教友兄弟姐妹相处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块大地之上。倘若大家需要我的助力,我必会竭尽所能。只要我仍驻守灯塔,便永远为诸位航行之人照亮归途。”
妇女们不吝给予怜惜的掌声,她们的孩子跟着母亲鼓掌。水手们把目光聚集在一个脸上带疤的男人身上,看到他也点头认同,这才吆喝欢呼起来。
自此,林博便算石塔镇的一份子,以教徒身份融入了当地社交圈。
一些流氓混混就不会再轻易盯上他了。偷窃伤害外乡人没事,但损害教徒的利益,就是在给自己惹麻烦。
从今天起,每个周日林博都要参加集体礼拜,以及身为老者信徒,在周四也有一次教堂集会。相同的信仰形成的小圈子,教众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一些。
从教堂返回灯塔,林博登录聊天频道。
[灯塔客]:我的挑战次数刷新了
[夜莺]:就等你啦,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