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未来已来:面向数字政府建设的全域监管
1.1 数字转型:席卷世界的浪潮
1.1.1 数据时代:技术变革与数据爆炸
1965年,作为英特尔(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e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单位面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晶体管的数量,约每两年翻一倍。计算机中大部分重要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硬盘等,均由集成电路实现。因此,摩尔定律揭示了1965年至今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并且成为计算机性能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方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硬件性能的提升并未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元器件体积的缩小与生产规模的扩张,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持续下降,人们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保存海量的数据,这为数据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
正如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各类计算设备的体积正逐步趋向微型化。这一现象被科学家马克·韦泽(Mark Weiser)称为“普适计算”,即人们能够将各式微型计算设备广泛融入日常生活,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并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技术。如今,这一浪潮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为各类传感器设备、可穿戴式设备等。究其根本,普适计算是通过在人们生活的物理环境中部署微型计算设备,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在此之前,数据主要产生于各种信息系统,而传感器等设备的出现以及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人们开始有能力大规模地记录物理世界的状态信息,这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据时代的到来。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主要通过信息系统、传感器产生和收集数据。到了21世纪,以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相继问世,互联网不再只是静态网站的集合,而是逐渐成为人们实时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标志着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自主生产数据。这意味着所有网民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引发了历史上震撼的数据爆发式增长现象。社交媒体诞生之初,每天经由推特发布的信息就超过1.4亿条。除了数据规模的骤然扩大,人们生产的数据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并没有统一严整的数据结构。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数据生产速度之下,人类快速迈进了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