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从哪儿来:三大催生因素
搞清楚了判断标准,下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从哪儿来?换言之,新质生产力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被激发出来?
实际上,企业的新质生产力绝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催生的,遵循“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产业升级”的生产力演进机制。
因素一: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
当尖端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时,能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火花,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这里所说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不是对现有技术或产品的简单改进,而是通过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产品从内到外的根本性改变和整体性跃升。这类技术突破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卓越的创新性。这种创新并非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简单修补,而是对传统技术的颠覆和挑战,打破了原有技术的束缚和壁垒,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其次,强大的引领性。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是把握前沿趋势、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可以带动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创新行列,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迈进。
最后,广泛的普及性。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这类技术不再只是少数顶尖企业的专利,而是走出实验室,推广普及到更多企业和领域,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及用户体验的极大改善,成为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比如,人工智能、5G等技术就具有上述特点。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量子技术的理论突破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效率与数据处理能力。在某些特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在棋类游戏中,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量的模拟和计算,找到最优策略,从而战胜人类顶尖棋手。在医学诊断、金融预测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和效率也超过了人类。5G技术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速率,降低了网络时延,并支持大规模设备连接。这些特性使得5G能够满足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大数据传输等大带宽、低时延的应用需求,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高效的通信体验。在医疗领域,5G的高速连接和低时延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在教育领域,5G技术带来了虚拟现实教学和远程在线教育等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需要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才能催生出真正的新质生产力。这就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因素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什么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所谓“生产要素”,涵盖了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日益兴起的数据资源等,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所谓“创新性配置”,则是指对这些要素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使其以全新方式相互作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想象一下,劳动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简单体力投入,也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劳动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群。资本不再追求短期利润,更多地被引导至科技创新领域,追求长期价值的创造。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则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人们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和发展。生产要素经过创新性配置后,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协同工作,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佳产出。
因素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同样至关重要。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深度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一个产业或企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涉及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首先,是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包括产品的更新换代,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变。同时,也包括通过拓展产业链,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是技术结构的转型升级,包括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方向发展。比如,某汽车企业引入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实现了汽车制造的智能化。这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为错误率。
再次,是管理模式的变革优化。企业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不仅能够提质降本增效,更能提升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最后,是市场结构的深度调整,包括从依赖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市场转变,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变。通过拓展市场领域,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以比亚迪公司为例,分析上述三大因素是如何催生新质生产力的。
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方面,比亚迪公司凭借其前瞻性的视野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不断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亚迪公司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不仅在能量密度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升高,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表现卓越,有效避免了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其次,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创新,也是比亚迪公司的重要支撑。在电机方面,比亚迪公司通过优化电机结构、提高电机效率等措施,使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电控方面,比亚迪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实现了对车辆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的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此外,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更是比亚迪公司技术方面的点睛之笔。通过引入智能驾驶技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有效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则使新能源汽车与外部环境实现了无缝对接,为车辆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也拓展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和潜力。
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比亚迪公司展现出了前瞻性和创新性。比亚迪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策略,吸引和培养了多批优秀人才,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型、技术型的新型劳动者。比亚迪公司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系统,包括公司内部产品设计、生产、运行、售后、舆情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做更懂用户的车”的目标,全面了解用户的驾驶习惯,产品定位更加精准,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最突出的部分。此外,比亚迪公司注重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2014年就开始着手推动包括保险、汽车金融、融资租赁和私募股权等在内的金融全链条布局。
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比亚迪公司不断拓展产品线。产品谱系持续升级,已覆盖乘用车、客车和货车,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全产品系列,从原来的低端车品牌形象开始升级进入中高端车行列。
此外,比亚迪公司垂直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中游业务——电池起家,向上、向下双向开拓,投资上游锂矿,向下拓展汽车、新能源储能及电子加工等不同领域,凭借自身积累的制造经验,向汽车相关智能化零部件及上游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半导体领域拓展,最终形成整体覆盖的成熟配套体系,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覆盖,形成了产业链的完整闭环,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比亚迪公司不仅注重产业链的整合,还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的融合,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比亚迪公司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渠道,通过进军共享出行、网约车等新兴领域,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也为自身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比亚迪公司还注重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比亚迪公司通过全产业链的整合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为其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比亚迪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因素中,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底层根基,它带动了大数据和新型劳动者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最终实现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和产业链韧性的显著增强。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因素都对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影响,但三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后两者提供了驱动力和可能性,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则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三者共同作用,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