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曹操的散文创作

曹操现存文章约150篇,基本都是实用性的表令之类的公文。这些表令公文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政治策略和治世思想,是研究曹操与汉末社会政治变迁的重要文献。曹操散文虽然都是应用性的公文,但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地位,非常值得重视。概括而言,曹操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清俊通脱的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最早概括曹操文章写作的特点是清俊通脱。后来,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他说: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俊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关系。……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俊、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106]

鲁迅先生认为,清俊通脱是汉末世风和士风的特点,这种风气影响及于文章,就产生了如曹操那样的清俊通脱文风。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具有重要的贡献,成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文章写作确实处处呈现出清俊通脱的特点。如建安十七年(212),在讨论是撤并西曹还是东曹机构时,有人主张应省除东曹,曹操即作《止省东曹令》:“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107]寥寥几句,如随口而出,但却把不能省除东曹的理由讲得明明白白,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心理,令人信服。

在曹操文章中,最能体现其清俊通脱风格的,也是大家公认的曹操文章的代表作,是他建安十五年(210)写作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当时,有人认为曹操有“不逊之志”,希望他让出兵权,归就武平侯国。曹操为了回应政敌的攻击,写作了这篇文章。曹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早年的理想抱负写到当前的现实处境,从不能让权的坚定态度说到可以让封的主要原因,娓娓道来,既巧妙回答了时下人们的物议顾虑,又开诚布公地坦露了心迹。如其中述说自己功劳的一段:

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108]

文章看似漫不经心,轻松随便,但在虚虚实实、勤勤恳恳的叙述中,既表白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又说明了自己定海神针的作用,让人觉得曹操似乎很坦率真诚,推心置腹,但言语的背后又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给人一种遮遮掩掩、话里有话的掩饰。整篇文章随随便便又简约明快,畅所欲言又下笔活泛,鲜明地体现出曹操文章清俊通脱的写作特色。

二 语言质朴又富有感情

曹操反对靡丽文风,主张写作文章应该“指事造实”“勿得浮华”[109]。这一主张也体现在他自己的文章写作中。总体看来,曹操文章的语言质朴无华,很少雕琢,散文气息颇为浓厚。但这并不是说曹操文章缺乏感染力,缺少感情,相反,曹操文章是富有感情的,甚至有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以情感取胜的。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军谯令》,文章尽管不长,但通篇感情灌注,是典型的以情为文,在精神特质上可以说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述说“疫气”导致“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的民生凋敝之状,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伤痛之情,“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110],真切表达了曹操面对残酷战争的复杂心理,无奈之意、伤感之痛跃然纸上。曹操的临终《遗令》也是非常有感情的文字,写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断断续续,琐琐碎碎,情意悱恻。陆机即是读了“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才写作《吊魏武帝文》这篇名作,以抒发自己“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的情怀的[111]

三 辞章属对又不露痕迹

曹操文章是典型的散文,以散语为主,语气表达比较松散,很少雕琢之巧,但这不是说曹操文章写作就一点也不讲究辞章艺术。曹操反对浮华,是反对过分地使用靡丽之词。其实,曹操的文章也是讲究属对的,只是过去的研究者不太关注这一点。如《授崔琰东曹教》:“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112]基本是以对句为主。再如《请爵荀彧表》:“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113]开头几句基本是对句,此后也有大量的对词使用。其他如《以高柔为理曹掾令》中“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114],《表刘琮令》中“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篾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115],或偶句对,或句中对,都很讲究修辞技巧。曹操的这些属对句子是和他的散语杂糅浑融在一起使用的,而他文章的基本风格是通脱,所以,他的属对艺术就淹没在他的文章中,让人不易感知觉察了。这里不妨特别提出来,以引起曹操文章阅读者的注意。

总之,曹操的散文以公文为主,行文清俊通脱,语言质朴又富有感情,讲究辞章又不露痕迹,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曹操散文无论在建安文学还是古代散文史上,都应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