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国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复合传统与当代实践
中国各个族群在人口构成、地理风土、经济形态、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复杂的差异性,但在战争与统一交替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维持了基本的稳定。虽然近代以来进入到以“民族—国家”为国际单元的全球史进程,中国却并没有像其他老帝国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一样分解为不同的民族国家,而是在各方协商中扬弃地继承了帝国的遗产,并经由反封建反殖民斗争获得民族解放与独立,并在社会主义理念中重新整合构建为各民族团结、共荣、和谐的新型国家。在近现代堪称天崩地坼的政治理念与社会变迁中保持统一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有着处理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治理观念与经验,这些观念与经验在现代历史情境中的转化与发展,使得中国各民族历经磨难而终究葆有了相对稳固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
我这么说,并非是从结果倒溯原因的目的论,以证明当下的合法性,而是回眸历史,总结经验,以应对现实,进而为未来中国与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意识提供借鉴。而引发关于文化多样性理念重新梳理与塑造的缘由,可以归为以下两方面:(1)现实的后退。我们身处冷战终结的“后革命”氛围中,伴随华约体系的终结与北约体系的衰落,以及各种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世界似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实际中显示出来的是保守主义回归(比如美国墨西哥边界树立的界墙、一些国家移民政策的紧缩)与新一波以族裔、宗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浪潮(比如库尔德、魁北克、加泰罗尼亚、ISIS)。对于中国而言,民族与边疆问题更多表现为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族性自觉”以及由此形成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并立局面,而前者常有挤压后者之势。(2)理论的自主性。资本、技术、信息、消费和风险的全球化与共有化,使得民族—国家遭受质疑并且面临危机,但这种危机体现在认同问题上的文化主义、功能性或差异性解释,还有经院化倾向,使得理论变成了“室内游戏”[1]与“杯水风波”,缺乏现实感,无助于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现实与理论都要求将问题历史化与现实化。
身份认同固然有着特定的基础(语言、肤纹、体质、地理等),且与政治权利、经济利益直接相关,但文化与想象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媒介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当下,网络空间叠加在地理空间之上,虚拟现实进入物理现实之中,文化与想象有时候甚至能跨越血缘、地域、经济与生活的共同体发生作用。重新分析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复合传统,有助于在“文化帝国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互为一体的话语中,确立自主性的认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