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古代,农业是主要产业部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为整个社会的基础。以农业、农民和农村为主体构成的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国情。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汉代社会值得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汉代的农业、农民和农村,认真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具体剖析其发展轨迹与得失,是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此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三农”问题也富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对汉代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分别做过有益的探讨。在现有的论著中,已有专门的农业史、农民史、农村社会史及众多论文,可谓成果丰硕,功不可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散研究多,综合性的整体考察少;二是关注的广度、深度不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盲点;三是因研究视角和对史料的理解不同,有些方面认识不一,存在异议。
多年来,我对汉代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研究的进展较为关注,有过一些追索。为避免与前人成果重复,不拟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只是试图根据目前研究现状中的不足和问题,侧重疑难,做些填漏补缺,主要是针对过去没有关注,或很少涉及并有异议的问题展开探讨,如农业方面,主要探讨国家重农政策创立的时间和贯彻情况,汉代南方水稻种植的演进,全国各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专业农户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农业成就的总体评估等问题;农民方面,主要就农民的构成与其生产经营特点,农民的权益与负担,自耕农的经济收支状况,农民的土地拥有量与其“背本趋末”的表征和原因进行探讨;农村方面,着重就汉代的乡里聚落,集市贸易,私人借贷,民间的扶贫互助,三老、父老的选拔和作用,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治理和管控等问题进行探讨。我聚焦这些以往研究薄弱的节点,进行研究并汇集成册,目的仍在希冀方家和读者赐教!同时,也望为日后对汉代“三农”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