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春秋左传导论

第一章 经书概说

第一节 “十三经”与“四书五经”

所谓经书,就是经典著作。儒家的经书代表着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等,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上升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

一 “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分别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内容简要如下。

1.《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全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成书约在西周初年,《传》成书约在战国至汉初以前。《周易》的基本内容是通过象征性的符号预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试图“推天道以明人事”,这是不可信的,但其中包含了许多辩证法思想,影响深远,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类话都出自《周易》。

2.《尚书》,简称《书》,是一部有关虞、夏、商、周时期政治文献的资料汇编,相传为孔子所编,全书集中反映了上古帝王的统治思想和经验,历代统治者都把它视为治理国家的教科书,如其中“知人则哲”“安民则惠”(《虞书·皋陶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周书·周官》)的思想对后代帝王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诗经》,简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收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时间跨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共500多年,相传后来经过了孔子的整理。

4.《周礼》,或称《周官》,是一部有关周代政治制度的书,内容包括封国巡守、政法文教、祭祀朝觐、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起居、车马服饰、丧葬寝庙、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名物典章等。传说为周公旦所著,不可信,今人多认为成书于东周时期。

5.《仪礼》,或称《士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的书,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传说为周公旦所著,不可信,《史记》《汉书》都认为出自孔子,今人多认为成书于东周时期。

6.《礼记》,或称《小戴礼记》,是一部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教育、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日常生活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累世增补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作品。

7.《左传》,《左氏传》的简称,解释《春秋》的著作,或说独立成书。传说作者为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今人多认为成书于战国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

8.《公羊传》,解释《春秋》的著作,战国时期口耳相传,据说先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给齐人公羊高,由公羊高继续传下去,至汉景帝时才写成定本。

9.《谷梁传》,解释《春秋》的著作,战国时期口耳相传,据说先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给鲁人谷梁赤,由谷梁赤写成定本并继续传下去。或说《谷梁传》的成书时代也在西汉时期,甚至晚于《公羊传》。

10.《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期。全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哲学以及处世原则等多个方面,系统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11.《孝经》,一部纯粹讲孝道的著作,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传说为孔子所作,或说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又或说为曾子弟子所作,成书于秦汉之际。

12.《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著作。传说为周公所作,或说为孔子所作,或说为孔子弟子所作,或说为汉代人所作。

13.《孟子》,记载孟子政治学说、政治活动、伦理观念、教育思想等内容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

“十三经”这一名称始于宋代,因为到宋代,经书才增加到十三部。在先秦,经书只有六部,称作“六艺”或“六经”。“六艺”是周代教授学生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经成书,后经过孔子的删定,称作“六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后来亡佚了(或说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只剩下“五经”,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立五经博士。其中《礼》,汉代称《仪礼》。

到了唐代初年,经书扩大到九部,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或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原本是解释《春秋》的著作,由于价值高,被提升到经的地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与《春秋》本来是分别单行的书,后来人们为了对照方便,按年分别把《春秋》经文置于“三传”之前,遂称作《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到了晚唐文宗时期,经书扩大到十二部,新增的三部经书是《论语》《孝经》《尔雅》。

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并进行了注释,称作《四书集注》,《孟子》从此也上升到经的地位,经书随之扩大到十三部。“十三经”的形成过程详见表1。

表1 “十三经”形成过程简表

二 “四书五经”

朱熹的《四书集注》出现后,便有了“四书五经”的提法。“四书”即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其内容的确定源于唐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1]“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必读的基本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