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民间宝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世纪初,宝卷这种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开始步入学术界的视野,顾颉刚、郑振铎、向达、傅惜华等学者纷纷从事宝卷的搜集、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敦煌文书中讲唱类文学作品如变文、讲经文等也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变文讲唱结合的艺术形式与宝卷有说有唱的形式极为相似,因此,变文与宝卷的关系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时移世异,20世纪80年代,长期流传于河西地区民间的宝卷,由于民间艺术爱好者及段平、方步和、谭蝉雪等学者的整理、研究和宣扬而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学界对宝卷的研究已有百年,百年期间,众多学者积极从事宝卷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宝卷的内涵和本质逐步显现。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河西民间宝卷研究》,是我们课题组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民间宗教视域下的河西宝卷研究”的研究成果。

本书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视角、佛教发展演变及明代中叶民间宗教兴起、发展演变的大背景来窥视和探究河西宝卷的来源及其流传发展,以及其中隐含的河西地区的民俗和文化。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梳理了百年来学界宝卷研究的历程及与本书有关的重要成果;第二章从佛教的世俗化以及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的兴起与发展的角度,解析了宝卷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揭示了宝卷的内涵及本质,探讨了河西宝卷的来源;第三章系统研究了河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平天仙姑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传播的历史和《平天仙姑宝卷》背后的民间宗教黄天教的背景,揭示了《平天仙姑宝卷》与明代中叶以来河西的时局及民俗的关系;第四章重点解析了与河西地区民俗紧密联系的五部宝卷,即《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目连救母幽冥宝卷》《韩湘子宝卷》《岳山宝卷》《还乡宝卷》,探讨了这几部宝卷的渊源与青莲教的教义和理论,分析和研究了它们与河西地区民俗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河西地区广为流传的《唐王游地狱宝卷》,分析了从唐代唐太宗入冥故事到明清时期唐王游地狱故事演变背后佛教的世俗化和衰落、儒佛道之间相互融合、民间宗教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揭示了河西地区民间受生寄库思想的来源;第六章探讨了河西地区关帝信仰与《伏魔宝卷》的关系,揭示了关帝信仰及《伏魔宝卷》对河西民俗的影响;第七章探讨了河西民间人士编创的带有纪实性质的《救劫宝卷》所反映的1927年凉州大地震前后古浪县大靖镇一代的社会状况及民间信仰思想;第八章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河西地区民众念卷活动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念卷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念卷人、请卷人、听众各自的精神和心理诉求,揭示了念卷活动的宗教性、教育性、娱乐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剖析了念卷活动的内涵和本质。

宝卷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是佛教俗讲与忏仪相结合而产生的。但佛教宝卷数量不多,真正大量制作宝卷并将念卷活动推向高潮的是明代中叶兴起的为数众多的民间宗教派别,清康熙以后,宝卷逐渐演化为世俗化的民间宝卷。20世纪20年代以来,当宝卷步入学界视野时,宝卷已经走过了它的早期和中期阶段(即早期佛教宝卷和中期民间宗教宝卷阶段),处于后期阶段(即民间宝卷阶段)。宝卷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俗文学,是一种讲唱文学,或者是一种讲唱艺术,但这仅仅是其特征之一,宝卷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宗教性。然而,由于时代和时局的限制,有一些学者只注重其文学性而忽视其宗教性,致使他们的研究往往陷入似是而非、隔靴搔痒、难得要领的困境。目前,学界尚缺乏对河西宝卷从民间宗教的视角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拙作从民间宗教的视角,对河西宝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透视和研究,试图填补这一空白。然而,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错误、疏漏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民间宗教视域下的河西宝卷研究”的研究成果,成员有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武鸿钧副教授、杨军民副教授、濮仲远教授、毛雨辰副教授、王晓晶讲师,在研究及攻关过程中,五位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在主持人崔云胜的指导下实地调研、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书稿的撰写和修改由主持人崔云胜完成,项目能够及时完成并顺利结项,各位成员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努力,谨表谢意!

崔云胜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