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晁夫人:“女中义士”“菩萨后身”

晁夫人是书中最具亮色的人物,以慈善闻名,泽被乡里,以至死后被封为“峄山圣姆”,这固然不足信,但是剥去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这一人物形象有很高的艺术真实性,有一定的厚度与深度。

《醒世姻缘传》对晁夫人这一形象的刻画,重在表现她宅心仁厚。这不仅表现在对两个媳妇的态度上,还表现在对族人乃至外人上。但作者也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糊涂的老好人,而是写出她能识别善恶、与恶人斗争的明智与坚强,作者誉之为“哲母”。这两方面在文学史的女性形象塑造上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下面我们将就这两点先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

一 宅心仁厚

1.善待媳妇

晁夫人的宅心仁厚首先表现在她善待自己的儿媳妇,包括儿子的正妻计氏和妾施珍哥。

在丈夫和儿子活着的时候,她虽然不大能主家,但是对受到儿子嫌弃的儿媳妇计氏还是很好的。儿子晁源不带计氏来父母所在之地,晁夫人埋怨说:“家门口守着河路,上了船直到衙门口,如何不带他同来,丢他在家?谁是他着己的人,肯用心服事?亏你也下得狠心!……”(第6回)又要差人回去央求计亲家送女儿来。知道儿子虐待计氏后,她后来又专门派仆人晁住和其媳妇给计氏送东西,并传话宽慰和告诫她:“你两个到家时,见了大婶,传说是我嘱付:大叔既房里娶了人,这也是人家常事,当初你大婶原该自己拿出主意,立定不肯,大叔也只得罢了,原不该流和心性,轻易依他。总然就是寻妾,也只寻清门静户人家女儿才是,怎么寻个登台的戏子老婆?斩眉多梭眼的,甚是不成模样!但既‘生米做成了熟饭’,‘豆腐吊在灰窝里’,你可吹的,你可弹的,只得自宽自解,大量着些,休要没要紧生气。凡百忍耐,等我到家,自然有处。”(第8回)还顺便让仆人带了银子和很多生活物资给计氏。可见这是一个难得的疼爱媳妇的婆婆形象。在计氏含冤死后,晁夫人先是央香岩寺长老选了高僧替她诵了一千卷救苦难的《观世音经》来超度她(第16回),后来计氏托梦说还是没有投胎转世,在等待替死鬼,于是按计氏要求,晁夫人又请真空寺智虚长老选了二十四个有德行的真僧,建三昼夜道场,念诵《金刚法华经》二千卷、《观音经》五百卷,加上上次通州诵的共一千卷,三部真经共是三千五百卷。做这样的法事时,晁夫人还施舍食物给众人,终于使计氏投胎转世为人,就是后世姻缘中的童寄姐(第30回)。晁夫人因为善待计氏,连带对计氏娘家的哥哥和父亲也很好。计氏的父亲病重即将去世,晁夫人替他预备下了送终的棺材,相比丈夫和儿子对这个亲家的苛刻寡恩,晁夫人的举动当然赢得了计家人的感激:“计老头得了这板,不惟济了大用,在那枕头上与晁夫人不知念够了几千几万的阿弥陀佛。”(第30回)

对于儿子所娶的妾珍哥,虽然晁夫人不是很喜欢她,但仍能够善待她,这也是非常难得的。珍哥出身是娼妓兼戏子,晁夫人对她开始并没有偏见,还说她“风流伶俐”“好个活动人儿”,后来知道了她的为人,才对她有所忌惮,但仍然以礼相待。珍哥诬告计氏与和尚有奸情、挑拨晁源休弃计氏,致使其上吊自尽后,被计家人告到官府,经过明察,官府判决珍哥秋后绞刑抵罪,先期关进监牢。在牢中由于晁源疏通关节,珍哥不仅没有受苦,而且享受到非常的待遇,不仅如此,还与早已相好的家人晁住继续有奸情往来。晁源死后,晁夫人对于珍哥虽然嫌弃(因为其恶行),但仍然照顾她的生活:“叫珍哥监内雇一个囚妇伏事,每月支与五十斤麦面,一斗大米,三斗小米,十驴柴火,四百五十文买菜钱;家中凡遇有甚么事情,那点心嗄饭,送的不在数内;也冬夏与他添补衣裳。”(第43回)珍哥在牢房里又与书办张瑞风有染(第43回),后被发觉,经过非常曲折复杂的经历后死去,晁夫人仍然派人埋葬了她(第51回)。晁夫人对儿媳妇仁至义尽,这在世情小说史上是少有的。

2.恩济族人

晁夫人也能照顾家族利益,将田产分给本族八户人家,并各给五十两银子做耕作本钱,族里的孩子小琏哥的父亲(族霸晁无宴)死后,其后母卷着所有财产嫁人,晁夫人把小琏哥从另一族霸晁思才手下救出来养活;这样,她成了晁家族人的真正权威,作威作福的族霸则受到人们的厌弃。

3.福及社会

晁夫人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赔给被儿子骗去所有银两的胡、梁二生,善待做幕宾的邢皋门,使他们感念恩德,梁生后来投胎到晁家做了晁夫人家妾的儿子、长大后侍奉她到老,邢皋门后来做官上任经过还特意来拜访她。儿子晁源小时候的老师陈先生去世,晁夫人又派人照顾陈师娘,在其受到自己儿女的虐待后派人把她接到自己家里来,养老送终。

她又曾多次出谷赈灾,又替灾年交不出粮的人家交粮食,“替武城县留下许多孑遗”,使那本为不良之辈的县令也有所感化。

从文学史角度来说,晁夫人是古典小说里较少见的被充分描写的老年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足可以与《红楼梦》里的贾母相比。而由于其出现在《红楼梦》之前,所以不妨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如果说贾母代表了上层贵族社会的慈祥、仁爱、有丰富处世经验而又有权威的老年女性,那么晁夫人则是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的中下层社会富裕之家的老年女性形象。曹雪芹写贾母,写活了一个有条件雅俗共赏、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祖母,她有说有笑,懂得尽情地享受生活;她身上有着深厚的母爱,不仅施及孙儿、孙女、外孙女、侄孙女,还广施于亲戚家的孩子(宝琴、四儿、喜鸾),以及丫头、小戏子、小道士身上,但在家族利益受到威胁时,也会采取措施防范(如惩罚喝酒赌博的守夜仆妇)。西周生笔下的晁夫人是一个更为仁至义尽的形象,甚至成为社会危机的拯救者,这些都是她那刻薄的丈夫与儿子死后的事。与贾母相比,晁夫人的形象当然显得更为光辉一些,相形之下,贾母对刘姥姥的好只显得是小恩小惠了。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里,仁厚者的形象是由男性承担的(如刘备、宋江),在《醒世姻缘传》里则由女性来承担,所以她是作家的一大独特贡献,通过晁夫人彰显了女性慈爱宽厚的天性在社会上的作用。作者写晁夫人去世后成了“峄山圣姆”,由于曲阜尼山偶缺了主管,甚至派她暂摄尼山之事(第93回),通过这一细节,作者似乎表达了对于“女政”的向往。无疑,在封建社会这是很有独特性与进步意义的。

二 与恶人斗争的明智与坚强

作者也没有把晁夫人塑造成一个糊涂的老好人,而是写出她能识别善恶、具有与恶人斗争的明智与坚强品质。她的慈善事业是在与族霸恶人的斗争中展开的,这使其形象有敢于斗争、不畏恶势力的一面。当晁源死后,族霸晁思才、晁无晏以为晁家没了后人,准备瓜分晁家的财产,他们假作吊孝,以晁源丧事不宴请他们这些族人为名上门责问,被晁夫人严正驳回:“……既是不为吊孝,是为责备来的,我乡里也没预备下管责备人的饭食,这厚礼我也不敢当!”(第20回)。二族霸率人抢财产,被县令捉住惩罚以后,晁夫人作出让步,分田给他们,二族霸又以自己是头人为名,要把别人的匀一份给自己,晁夫人说:“你既说是个族长,凡百的公平,才好叫众人服你。你承头的不公道,开口就讲什么偏……您打伙子义义合合的,他为您势众,还惧怕些儿;您再要窝子里反起来,还够不着外人掏把的哩。”(第22回)后来出谷赈灾,二晁又要用自己的秕谷换了好谷救灾,晁夫人得知真情后,严词拒绝。这样在斗争中描写出来的晁夫人形象,显得真实可信,风骨凛然。作为大家族祖母,贾母的权威更多来自中国尊重老人的传统和自己个性的威慑力,与人冲突的可能性是较少的;而晁夫人并没有那样优越的地位,她靠自己的一片善心与对于社会危难的救助来获得人们的感戴,她的一百○四岁寿辰之日,乡里人家都来看望,“只因来的客人太多,不能周备,只得把肴菜合成一处,每人一器,两个馒首,一大杯茶,聊且走散,另卜了日子治酒请谢。”(第90回)这样的寿宴场面虽然朴素无华,但充满了乡土气息与真实感,晁夫人的形象因之更显光辉。

在儿子晁源因与人通奸被杀死后,晁夫人哭诉:“儿啊!你一些好事不做,专一于那促狭短命的营生,我久知你不得好死!我还承望你死在我后头,仗赖你发送我,谁知你白当的死在我头里去了!……闪的我临老了没了结果!我的狠心的儿啊!”(第20回)这段话很符合中国人养儿送终的心理,而与刘备摔阿斗显示的男性权谋中的无情相比,则更显出母性的慈爱特征:儿子虽然坏,做母亲的却不会不认儿子。这是这一形象比较厚实的一面。

在前代文学作品中,类似晁夫人这样明哲的女性形象似乎只有《三国演义》中的徐庶之母。众所周知,徐庶之母在徐庶被曹操骗离刘备、到了曹营后,就骂儿子弃明投暗,而后上吊自尽。晁夫人则是在儿子晁源把有恩于晁家但失势的胡、梁二生压榨一空又赶走他们后上吊自杀,她说:“我不为甚么,趁着有儿子的时候,使我早些死了,好叫他披麻带孝,送我到正穴里去。免教死得迟了,被人说我是绝户,埋在祖坟外边!”“我虽是妇人家,不曾读那古本正传;但耳朵内不曾听见有这等刻薄负义没良心的人,干这等促狭短命的事,会长命享福的理!怎如早些闭了口眼,趁着好风好水的时节挺了脚快活?谁叫你们把我救将转来!”(第15回)相较而言,徐母显得有几分夸张,成为理学思想的传声筒,晁夫人形象则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