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思维设计你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总之,过去的经验不会影响自己当下的行为,但将来“想成为的样子”则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经验毫无用处。就上文打棒球的例子而言,如果这个人在过去10年间一直坚持打棒球,那么当他决定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网球运动员并为之努力时,他的身体素质和打棒球的经验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对之前从未学习过的人说“学习重在积累,你现在开始学是不是有点晚了?”,那他一定会失去干劲,继而放弃学习。合理的建议应该是:“先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逆向思考如何改变当下的行为习惯。”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在此之前自己什么都没做,所以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从逻辑上来看,“无法改变过去”毋庸置疑。此外,大家也都明白“凡事要趁早,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的道理。基于以上两点,显而易见,“因为过去没做而后悔”毫无意义,“规划未来,把握当下,及时行动”才更紧要

假设你今年30岁,再奋斗5年就会有所作为。倘若你能活到100岁,那么剩余的人生差不多还有70年。但是如果你现在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在之后的70年间肯定会一直后悔,“早知道30岁就开始努力了”“40岁开始好像也来得及”。

所以,请别在意自己“过去什么都没做”。

也许还有人在担心“现在才说要开始行动,怎么看都为时已晚了”,那么请听我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棒球运动员达比修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讲过一个有关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参加完某次比赛后感觉“假如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会被调入二队,必须做点儿什么来改变目前的局面”,据说,他当时感慨“转眼之间,人生已经过去了20来年,再一转眼我就40岁了”。

于是,他设想自己已经40岁了,且被球队开除,成了无业游民。如果这时神明突然降临,对他说“你有一次重返20岁的机会”,他该怎么办呢?接着,他开始思考“若是神明真的让我回到了20年前,我该做点什么呢?”,他得出的答案是“一定要拼了命地努力”。所以一路走来,他一直在努力拼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先用语言表达出将来想成为的样子,再根据其改变目前的习惯。

话虽如此,但人们仍面临着“开始行动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绝大多数人即便付诸行动了,也往往坚持不了多久”的问题。

接下来,我来具体介绍如何打开思维的枷锁,让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