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大国重建中的文艺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选题意义

(一)拓展当代俄罗斯文艺和文化研究的视野领域

深入研究当代特别是当代俄罗斯大国重建中的文艺战略是拓展当代俄罗斯研究视野、深化中国相关领域研究的迫切需要。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不仅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强国,更是在文艺和文化领域具有不可忽视影响力量的文化大国。作为自然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均跨越东西方的俄罗斯民族而言,其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始终融汇、交错和角力于俄罗斯文化精神中。[2]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要素的不断碰撞与整合,不仅构筑了俄罗斯民族独特文化内质,更孕育和诞生了诸如普希金、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马雅可夫斯基、康定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等世界文化巨匠。他们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文化的独特性和开创性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化提供了具有经典和范式价值的宝贵财富,而以此为坚实基础的包括文学、音乐、建筑、舞蹈、电影等在内的俄罗斯当代文艺和文化对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持续影响。以当代为代表的文艺战略正是指导和引领俄罗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国家力量和导向,不了解和认识俄罗斯当代文艺战略就很难了解俄罗斯乃至全球当代文艺和文化走向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研究梳理和对比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和当代文艺战略的承续与变迁,有助于把握新俄罗斯文化发展变革的整体脉络,并对其今后政策的取向及改革趋势做出预测,对开拓俄罗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掘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的独特角度

社会转型主要指20世纪最后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部分国家实现的从集权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及民主法治体制转化后所产生的社会形态的转型,而其中又特别指向苏联东欧国家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指令性计划体制向着市场与民主法治体制转变所伴随的社会形态整体转变。[3]毫无疑问,苏联解体和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是涉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重大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动荡曲折的国家转型历程。以2000年前后为界,后社会主义时期的俄罗斯发展历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几乎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暗淡的时期之一,处于深刻危机中的俄罗斯一直在苦苦寻求如何克服内部混乱、确定一个大国强国的发展之路;而普京则将新俄罗斯思想确定为崭新的意识形态,以“乱世用重典”的方式悄然实现了政治可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转变,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视角看,俄罗斯目前的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与苏联解体之初相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俄罗斯重新强势地屹立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牵动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全球学者都将当代俄罗斯转型作为全球化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标本对其历史动因、发展轨迹和建设历程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面对当代俄罗斯转型问题,有的学者从经济视角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凯恩斯主义的逻辑框架内进行讨论,有的从政治学视角在权威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逻辑框架内进行探讨,有的则从军事外交的重回后苏联空间、联合斯拉夫国家的角度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和文化这一牵涉俄罗斯国家政策制定、社会发展走向、意识形态重建和民族精神等深层影响的重要维度却并未获得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俄罗斯转型中当代文艺战略在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形象树立、民族精神凝聚、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重要作用和影响之研究更是匮乏,而这正是解开当代俄罗斯社会的转型是否具有普遍价值,这次转型与叶利钦时期的转型是什么关系,俄罗斯重新崛起的起因、动力、机制和走向是什么等围绕俄罗斯转型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提供深化中俄人文合作和推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资政借鉴

中俄两国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国,特别在文艺和文化领域自20世纪初至今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苏联及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从历时性角度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因统属由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国几乎全方位学习和模仿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苏联文艺模式”成了当代中国文艺建设的主要参照系,普列汉诺夫、日丹诺夫等苏共宣传文艺战线领导人的思想以及季莫菲耶夫、毕达可夫等文论教育家的教材著作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文艺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文艺理论学科的建制与发展。文艺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基本定位使这一时期的文艺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宣传性和教化性,也受到了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影响,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折过程中积极调整了党的文艺政策,深刻反思了苏联模式文化专制主义的弊端,正确地处理和理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恢复了文艺界统一战线,解放了艺术生产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苏联解体造成的原有文艺政策模式的全面崩塌以及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思想界之混乱和文艺界之衰落,引起了中国高度关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深刻总结了冷战时期及俄罗斯建立初期文艺政策和文艺体制的成败得失,站在中国文艺“人民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的立场,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文艺发展的政策,从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管理文艺,真正落实了文艺的“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将其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及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伟大时代成就伟大文艺,要坚持文化自信,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史诗,推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中俄人文交往,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中推进和发展中俄文艺交往,夯实中俄友好的民意基础,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从共时性的角度看,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影响和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发展和安全稳定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中俄作为共同拥有悠久人文传统和辉煌文艺成就的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文艺交流发展作为中俄人文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和世界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辨析两国传统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扬弃文化固有因素,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国家转型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应当成为中俄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如果对当代俄罗斯文艺战略缺乏深入研究,势必会影响中俄人文合作的深化发展,对于中国而言也将在诸如对俄文化推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合作交流等方面造成障碍和龃龉。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对当代俄罗斯文艺战略的研究,也是对当代中国文艺和文化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在文艺和文化领域中为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为巩固和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综上所述,本书不仅可通过研究评价当代特别是当代俄罗斯文艺战略丰富大国转型期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俄罗斯文艺和文化的基本生态面貌、发展形态和生成机制,开启俄罗斯文化史、政治史研究的全新视角和模式,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升和深化对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文艺与国家战略形态、文艺政策对日常生活影响等文艺学、文化学、政治学等领域重要理论问题的科学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以俄罗斯为鉴可以深化对文艺政策制度建设和大国崛起问题、大国形象与文艺推广关系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政策导向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文艺政策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关系问题等中国文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进中俄人文合作的协调发展,从而为新时期中俄战略关系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和指导,为国家制定对俄方针政策提供资料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战略价值。